仪式与日常 ——中国传统造园在当今空间语境的日常复现之道
发布时间:2025-07-18 21:00
本文的研究始于对明代文人画家文征明的册页绘画“拙政园三十一景”的疑问。册页绘画出现在园林营造结束之后,而非一般人们认为的“园林绘画”本该作为“设计图”而绘制于园林营造之前。绘制“三十一景”册页的目的为何?顺着这条线索,柯律格的研究(1)推测“拙政园三十一景”是雅集过程中受园主委托而绘制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让园林因名人的“诗文或绘画”被载入史册。由此我们看到了园林绘画呈现出“图像范式”的历史传承意义。对园林而言土木营造完工并不意味着造园活动的结束,每一次雅集聚会,都是一次全新的园林空间与仪式事件的融合。园林中的自然范式(假山)结合文人仪态(雅集),构筑了完整的造园仪式。当园林中产生主人(或观者)的观想活动时,这个“造园仪式”系统就被激活,产生心/物交融的仪式过程。本文定义:实体的造园结束后,因人的活动产生关联“自然与内心”的观想活动,使园林空间氛围的意义得到完整释放的过程称作“观念性造园”。观念造园分三个部分:空间——媒介对象——人的活动仪式场所——与自然相关的的园林空间仪式媒介——范式的山仪式主体——文人观想或雅集活动本文以观念性造园中的仪式与日常作为研究视角,目的在于为今日传统造园的传...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五种视野
第一节 重释自然的意义
第二节 遗迹或范本
第三节 域外
第四节 公共或私人领域
第五节 观念造园的仪式性
第一章 公共领域造园仪式的权力隐喻
第一节 像生仪式的供奉
第二节 嗜高仪式的崩塌
第三节 石癖仪式的引申
第四节 十八学士仪式之屏
小结
第二章 私人领域造园仪式的空间抵抗
第一节 造园仪式的几何
第二节 雅与俗的对抗
第三节 计成的弱柳之园
第四节 李渔的贫士之园
小结
第三章 仪式领域的园山范式
第一节 木假山的范式
第二节 研山的范式
第三节 嫁接的范式
第四节 石谱的范式
第五节 气韵的范式
小结
第四章 文人的日常仪态
第一节 仪式之于日常
第二节 重启物性
第三节 不可企及的诗与物
小结
结语
附录1 范式的开端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57414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五种视野
第一节 重释自然的意义
第二节 遗迹或范本
第三节 域外
第四节 公共或私人领域
第五节 观念造园的仪式性
第一章 公共领域造园仪式的权力隐喻
第一节 像生仪式的供奉
第二节 嗜高仪式的崩塌
第三节 石癖仪式的引申
第四节 十八学士仪式之屏
小结
第二章 私人领域造园仪式的空间抵抗
第一节 造园仪式的几何
第二节 雅与俗的对抗
第三节 计成的弱柳之园
第四节 李渔的贫士之园
小结
第三章 仪式领域的园山范式
第一节 木假山的范式
第二节 研山的范式
第三节 嫁接的范式
第四节 石谱的范式
第五节 气韵的范式
小结
第四章 文人的日常仪态
第一节 仪式之于日常
第二节 重启物性
第三节 不可企及的诗与物
小结
结语
附录1 范式的开端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57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57414.html
上一篇:合作原则视角下的隐性冲突话语研究 ——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例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