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政治文化视阈下的当代中国“小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9 23:49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同时也强调了:“要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由此可见,进一步探索在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下具有部门高效协同运作、破除部门壁垒、有效应对复杂问题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已成为时代之势。在此背景下,广泛存在于党政体制内的各类“委员会”、“领导小组”及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家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相比于其活跃程度,学界给予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本研究正是基于当前的政治背景而展开,以期进一步把握具有强政治势能进行高位推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应有之义,为实现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中国之治”提供理论支撑。从政治学角度对我国“小组机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直观地从制度层面展现其宏观图景,如果辅以政治文化的观测视野,则有助于洞察制度存在与变革的内在蕴意。所以本研究尝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对我国“小组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及社会化功效三个维度进行释义,揭示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及内...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联性研究概述
        1.2.2 议事协调机构的结构特征与政治认同
        1.2.3 议事协调机构的类型功能与政治意识
        1.2.4 议事协调机构与政治社会化
        1.2.5 研究动态评析
    1.3 主要概念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概念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第二章 政治文化视阈下“小组机制”的制度逻辑与政治特征
    2.1 “小组机制”的制度逻辑
        2.1.1 “小组机制”:一个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
        2.1.2 “小组机制”具有党的组织制度逻辑特征
        2.1.3 “小组机制”具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特征
    2.2 政治文化下我国“小组机制”的政治特征分析
        2.2.1 以合法性为主要特征的制度正当性
        2.2.2 以合理性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意识引导
        2.2.3 以社会化有效性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发展
    2.3 “小组机制”的“文化——制度”相关性分析
        2.3.1 政治认同如何影响组织结构稳定性
        2.3.2 政治意识如何改变组织决策
        2.3.3 政治社会化如何体现组织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 政治文化视阈下“小组机制”的合法性与结构稳定性分析
    3.1 政治认同:“小组机制”的合法性来源
        3.1.1 现代政治下的合法性释义
        3.1.2 合法性角度下“小组机制”的政治认同
    3.2 “小组机制”的内部政治认同
        3.2.1 身份认同:源自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3.2.2 体制认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3.2.3 价值认同:根植于统一的意识形态
    3.3 “小组机制”的外部政治认同
        3.3.1 身份认同:以权力依附为主要特征
        3.3.2 体制认同:以横向独立部门对组织制度和规则接纳为主要特征
        3.3.3 价值认同:以价值契合的有效性指标为主要特征
    3.4 双重认同主体下“小组机制”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3.4.1 双重认同主体:影响“小组机制”结构稳定的两个变量
        3.4.2 双重认同主体下“小组机制”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第四章 政治文化视阈下“小组机制”的合理性及功能分析
    4.1 政治意识:“小组机制”的合理性来源
        4.1.1 政治意识概念的界定
        4.1.2 “小组机制”实现政治意识合理性的途径
    4.2 政治意识对“小组机制”科学决策的指导作用
        4.2.1 政府决策模式与政治意识的关联性
        4.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组机制”决策模式的三个阶段
    4.3 政治意识确保“领导小组”的政策实现
        4.3.1 “小组机制”体现了政治意识的有效性
        4.3.2 “小组机制”体现了政治意识的科学性
    4.4 政治意识引领“小组机制”的价值取向
        4.4.1 “小组机制”代表了政治意识的引领性
        4.4.2 “小组机制”体现了政治意识的时代性
        4.4.3 “小组机制”实现了政治意识的统一性
第五章 政治文化视阈下“小组机制”的有效性及政治价值透视
    5.1 “小组机制”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5.1.1 “小组机制”影响个体政治行为
        5.1.2 “小组机制”进行政治体系的价值引导
        5.1.3 “小组机制”推动政治文化变革与形成
    5.2 “小组机制”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5.2.1 通过政治宣传传播执政理念
        5.2.2 通过结构性优势实现政治教育
        5.2.3 通过政治实践加深组织认同
        5.2.4 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强制力保障组织稳定
    5.3 “小组机制”保障政治稳定与重塑政治文化
        5.3.1 体现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5.3.2 推动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5.3.3 促进政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维持稳定
第六章 从政治文化看我国当代“小组机制”的成长路径
    6.1 强化“小组机制”的政治意识,开创“中国之治”新局面
        6.1.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内涵指导科学决策
        6.1.2 以政治意识的思想创新力探索高效的治理模式
    6.2 提高“小组机制”的政治认同力,促进良好组织生态的形成
        6.2.1 提高身份认同,提升政治凝聚力
        6.2.2 增强体制认同,保持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6.2.3 提升价值认同,维护政党执政的合法性
    6.3 增强“小组机制”的政治社会化功效,展现新时代的执政魅力
        6.3.1 以制度优势为保障,提升执政理念的影响力
        6.3.2 以规范运行为基础,提高组织稳定性
        6.3.3 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强化政治传习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4037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37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