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美好生活初探
发布时间:2025-02-05 10:30
唯物史观是探索社会历史运行规律的一把钥匙。我们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视域,通过溯源美好生活观的历史脉络,追寻生活理论的思想逻辑线索,阐释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机制,进而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为创建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通过选取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实践思维转向过程进行梳理,揭示唯物史观内蕴现实生活以及生活应然状态(美好生活)的致思理路,进而为铺垫夯实唯物史观解读美好生活的前提奠定理论基础;继而,选取五个向度的统一对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进行尝试性解读,揭示唯物史观视域下美好生活的动态发展模式;进而,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例对美好生活的当代问题进行尝试性揭示与探索,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初步反思并尝试探索现阶段构建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最后,以历史唯物视域中的美好生活的理路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美好生活的批判维度,并以此为基构建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产主义这一美好生活的未来向度。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选题意义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美好生活”的历史概述
1.1 生活观的历史概述
1.1.1 西方社会生活观的历史脉络梳理
1.1.2 中国社会生活观的历史脉络梳理
1.2 生活观的特征概述
1.2.1 中西生活观的特征概述
1.2.2 中西生活观的比较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的历史出场
2.1 回归现实的生活
2.1.1 回归实践
2.1.2 现实的人
2.1.3 现实生活
2.2 生活美好的内驱机制
2.2.1 需求驱动
2.2.2 现实评价
2.2.3 价值追求
2.3 美好生活的内涵
2.3.1 美好生活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3.1 美好生活的实践机制
3.1.1 需求满足——美好生活实践发展的动力
3.1.2 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
3.1.3 社会形态——美好生活实践变革的结果
3.2 美好生活的现实矛盾
3.2.1 社会、个人发展
3.2.2 国家发展
3.3 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
3.3.1 政治生活:导引美好生活的合理旨向
3.3.2 经济生活:平衡生活和发展
3.3.3 文化生活:构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美好生活的现实批判与理想重
4.1 美好生活的现实批判维度
4.1.1 资本主义生活观的异化本质
4.1.2 工业文明生活观的危机内核
4.2 美好生活的理想重建维度
4.2.1 自由生活的历史进阶
4.2.2 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博论文类
致谢
本文编号:4029695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选题意义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美好生活”的历史概述
1.1 生活观的历史概述
1.1.1 西方社会生活观的历史脉络梳理
1.1.2 中国社会生活观的历史脉络梳理
1.2 生活观的特征概述
1.2.1 中西生活观的特征概述
1.2.2 中西生活观的比较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的历史出场
2.1 回归现实的生活
2.1.1 回归实践
2.1.2 现实的人
2.1.3 现实生活
2.2 生活美好的内驱机制
2.2.1 需求驱动
2.2.2 现实评价
2.2.3 价值追求
2.3 美好生活的内涵
2.3.1 美好生活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3.1 美好生活的实践机制
3.1.1 需求满足——美好生活实践发展的动力
3.1.2 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
3.1.3 社会形态——美好生活实践变革的结果
3.2 美好生活的现实矛盾
3.2.1 社会、个人发展
3.2.2 国家发展
3.3 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
3.3.1 政治生活:导引美好生活的合理旨向
3.3.2 经济生活:平衡生活和发展
3.3.3 文化生活:构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美好生活的现实批判与理想重
4.1 美好生活的现实批判维度
4.1.1 资本主义生活观的异化本质
4.1.2 工业文明生活观的危机内核
4.2 美好生活的理想重建维度
4.2.1 自由生活的历史进阶
4.2.2 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博论文类
致谢
本文编号:4029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40296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