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阐释学视角对比研究《道德经》泰文译本
发布时间:2020-10-16 19:20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老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孜孜不倦地对《道德经》进行翻译研究。由于《道德经》短小精炼,意义深广、内容丰富,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为其注疏无数,译者们在翻译这部中华经典时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阐释,表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近几年来学者们从各种崭新的角度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其中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观点及翻译四步骤为研究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泰国翻译《道德经》的历史已有50多年,先后出版了28版泰译本,笔者挑选出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泰译本,应用斯坦纳的阐释学观点论证了译文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全文共分五章,如下: 绪论 陈述了问题的来源以及重要性、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相关理论、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道德经》的泰译史 对《道德经》在泰国的翻译历史及相关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简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并对《道德经》泰译史进行了划分,总结各翻译时期的特点; 第三章:译者的主体性 本章主要提出本论文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介绍国内应用斯坦纳阐释学研究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提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区别,并分析译作中两位译者独特的译者风格; 第四章:以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分析《道德经》两本泰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通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信任、吸收、侵入、补偿”对两本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举例论证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在“信任”阶段分析译者翻译《道德经》的动机及所选择的中文版本。在“吸收”和“补偿”阶段分别从文化、前理解、审美等角度分析两个译本所显示出的译者主体性。最后在“补偿”阶段分析译者使用何种补偿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第五章:总结和建议 总结论文内容,提出研究《道德经》泰译本的其他角度以及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时应具备的条件。此外,还提出了笔者对于中国古籍翻译的建议。
【学位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H412
【文章目录】:
致谢
外文致谢
摘要
Abstract
外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3665
【学位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H412
【文章目录】:
致谢
外文致谢
摘要
Abstract
外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萌;现代阐释学语境下斯坦纳的翻译观——兼谈译者主体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2 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何芳;刘祥清;;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张华丽;;《道德经》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Henricks《道德经》译文第一章解析[J];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6 胡文静;;从译者主体性看辜译《老子道德经》[J];芒种;2012年12期
7 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夏天;;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的应用:问题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9年03期
9 叶邵宁;论法律术语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傅庆莲;;论译者的主体性——以Crowley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2843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4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