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波汉禁忌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8:17
   语言是某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该民族的深层文化。禁忌语,作为语言的重要部分之一,也同样如此。它可以折射出某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禁忌既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又是某民族社会心理的特殊产物。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禁忌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禁忌现象普遍存在于波中文化中,但由于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因而波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在表现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通过搜集书面、口头的波兰语和汉语中的禁忌语实例来对此进行归类和比较,并考察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禁忌语的异同,同时也对避讳方式和委婉语作了简短的介绍和解释。 研究结果发现,在神灵、圣人名字类,死亡、疾病、衰老类,猥亵性类,种族歧视类,性别歧视类禁忌这几个方面,波汉两种语言有着共同的禁忌内容,它折射出的是人类共同的社会语言规范。而波汉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关命名、称谓的禁忌,有关礼仪谦虚方面的禁忌,有关隐私方面的禁忌和有关数字、颜色等的禁忌上。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出了波汉民族文化、历史因素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为了更深入研究禁忌语并对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在避讳研究中发现,波兰语的避讳方式主要有词汇法、构词法、语义法、改音法、词形变化法,而对汉文化中的避讳现象的探索研究范畴扩大到古代和现代汉语,具体的汉语避讳方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古代汉语使用的避讳方式主要是对禁忌语字型音义进行修改,而现代汉语广义避讳技巧比较丰富,有禁忌语美化法、淡化法、中性化法、讳饰法、反叙法等。另外在对波汉两种语言中避讳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汉语中避讳方式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伦理观念,儒家思想也对避讳文化习俗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在波兰语中是不曾有过的。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深对波兰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了解,促进对波兰语和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希望通过波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波兰语和汉语的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文化,更好地使用语言,以期减少实际交际时出现的障碍。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H13;H74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理由及意义
    0.2 研究背景
        0.2.1 国外禁忌语研究综述
        0.2.2 波兰禁忌语研究
        0.2.3 中国禁忌语研究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1章 禁忌及禁忌语概说
    1.1 禁忌的定义
    1.2 禁忌产生的原因
    1.3 禁忌的特征
    1.4 禁忌的分类
第2章 波汉禁忌语比较研究
    2.1 波汉禁忌语之相同点
        2.1.1 有关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2.1.2 有关生老病死的禁忌
        2.1.3 有关人体排泄的禁忌
        2.1.4 有关性和性行为的禁忌
        2.1.5 有关诅咒、骂人的话的禁忌
        2.1.6 有关性别、种族歧视方面的禁忌
        2.1.7 有关社会地位等级的禁忌
        2.1.8 有关交际参与者、场合、伴随活动的禁忌
    2.2 波汉禁忌语之差异
        2.2.1 有关命名、称谓的禁忌
        2.2.2 有关礼仪谦虚方面的禁忌
        2.2.3 有关隐私方面的禁忌
        2.2.4 有关数字、颜色等禁忌
第3章 波汉禁忌语避讳方式比较研究
    3.1 波兰语禁忌语的避讳方式
        3.1.1 词汇法,即换词法(srodkileksykalne)
        3.1.2 构词法(srodki slowotworcze)
        3.1.3 语义法(srodki semantyczne),包括修辞法(srodki retoryczne)
        3.1.4 改音法(srodki fonetyczne)
        3.1.5 词形变化法(srodki fleksyjne)
    3.2 汉语禁忌语的避讳方式
        3.2.1 狭义的避讳方式
            3.2.1.1 换字法
            3.2.1.2 改音法
            3.2.1.3 缺笔法
            3.2.1.4 空字省字法
        3.2.2 广义的避讳方式
            3.2.2.1 禁忌语的美化法
            3.2.2.2 禁忌语的淡化法
            3.2.2.3 禁忌语的中性化法
            3.2.2.4 讳饰法
            3.2.2.5 反叙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有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新华;汉语禁忌语分布研究[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3 南玉祥;;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5期

4 张义;;英汉语言禁忌差异及其研究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吉建华;汉、英禁忌语的文化意蕴[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黄珍;;从语言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王彦坤;古代敬讳的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8 刘永清;;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9 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10 张玉洁;胡宗锋;;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845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45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