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壮侗语位移动词“来”“放”的语法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21:41
   文章主要研究将壮侗语中“来”“放”置于“位移动词”框架下,以位移事件为视角,运用语法化理论,观察位移动词“来”“放”在连动式中的演变过程,详细勾勒出其语法化路径,并基于认知、语用、功能、类型学等理论,充分描写和解释壮侗语位移动词“来”“放”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通过查阅资料与田野调查的方法,系统性地展现壮侗语位移动词“来”“放”在连动式中的语义演变过程。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二、三、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壮侗语的相关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并对位移动词“来”“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予以综述。第二章连动式及其语法化。连动式是动词发生语法化的源头。本章第一节在借鉴Aikhenvald(2006)的基础上界定了连动式的结构和范围。第二节通过连动式的不稳定性促使动词的虚化并且引发重新分析,从两个方面展示了连动式在语法化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位移动词“来”的语法化。本章共三节,第一节按照单用的“来”和连动式中的“来”两方面介绍了“来”的语义和功能。第二节详细讨论了“来”在连动式后项的演变。位移动词“来”在连动式后项中(“V1+Ni+N+来+N2”)可以演变为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等功能,其演变路径共有三条,分别为: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演变路径Ⅱ: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演变路径Ⅲ:位移动词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第三节总结了其演变过程。第四章位移动词“放”的语法化。本章共四节,第一节从“放”在单用和连动式两方面介绍了“放”的语义和功能。第二节详细讨论了“放”在连动式前项(“N1+放+N2+V2+N3”)可以演变为使役动词、状语标记、工具格介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经由介词的用法,共涉及五条演变路径,分别为: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演变路径Ⅱ:位移动词工具格介词;演变路径Ⅲ:位移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演变路径Ⅳ: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演变路径Ⅴ: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第三节详细讨论了位移动词“放”在连动式后项(“N1+V1+N2+放+N3”)演变为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与格介词、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祈使语气词。共涉及五条演变路径,分别为: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演变路径Ⅱ: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演变路径Ⅲ: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演变路径Ⅳ: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演变路径Ⅴ: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第四节总结了其演变过程。第五章结语。本章共两节,第一节总结了壮侗语位移动词“来”“放”在连动式中的演变路径。并结合现有的位移动词研究成果总结出该类词演变的共性。第二节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壮侗语族简况
    1.2 位移动词“来”“放”的研究综述
        1.2.1 位移动词的基本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国外位移动词词化的研究
            1.2.2.2 国外位移动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2.3 国外位移动词“来”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2.4 国外位移动词“放”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3.1 国内位移动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3.2 国内位移动词“来”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3.3 国内位移动词“放”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语料标注和符号说明
第二章 连动式及其语法化
    2.1 连动式的结构和范围界定
    2.2 连动式发生语法化
        2.2.1 连动式的不稳定性促使动词的虚化
        2.2.2 连动式前项后项的语法化
            2.2.2.1 连动结构演变为状动结构
            2.2.2.2 连动结构演变为动补结构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位移动词“来”的语法化
    3.1 位移动词“来”的功能和语义
        3.1.1 单用时“来”的功能和语义
        3.1.2 连动式中“来”的功能和语义
            3.1.2.1 连动式前项的“来”
            3.1.2.2 连动式后项的“来”
            3.1.2.3 连动式中项的“来”
    3.2 连动式后项“来”的演变
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        3.2.1 路径Ⅰ: 位移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
趋向补语'>            3.2.1.1 位移动词>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3.2.1.2 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完整体助词'>            3.2.1.3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承接连词'>            3.2.1.4 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
            3.2.1.5 小结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3.2.2 演变路径Ⅱ: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终点格介词'>            3.2.2.1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
与格介词'>            3.2.2.2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3.2.2.3 小结
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3.2.3 演变路径Ⅲ: 位移动词>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给予义动词'>            3.2.3.1 位移动词>给予义动词
使役动词'>            3.2.3.2 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
            3.2.3.3 使役构式“来+N+VP”的形成
                3.2.3.3.1 容让使役“来+N有生+VP”
                3.2.3.3.2 致使使役“来+N无生+VP”
状语标记'>            3.2.3.4 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3.2.3.5 小结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位移动词“放”的语法化
    4.1 位移动词“放”的功能和语义
        4.1.1 单用时“放”的功能和语义
        4.1.2 连动式中“放”的功能和语义
            4.1.2.1 连动式前项的“放”
            4.1.2.2 连动式后项的“放”
            4.1.2.3 连动式中项的“放”
    4.2 连动式前项“放”的语法化
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4.2.1 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使役动词'>            4.2.1.1 位移动词>使役动词
状语标记'>            4.2.1.2 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4.2.1.3 小结
工具格介词'>        4.2.2 演变路径Ⅱ: 位移动词>工具格介词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4.2.3 演变路径Ⅲ: 位移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伴随介词'>            4.2.3.1 位移动词>伴随介词
并列连词'>            4.2.3.2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4.2.3.3 小结
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        4.2.4 演变路径Ⅳ: 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
处所源点介词'>            4.2.4.1 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
时间源点介词'>            4.2.4.2 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
            4.2.4.3 小结
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        4.2.5 演变路径V: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
经由介词'>            4.2.5.1 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
            4.2.5.2 小结
    4.3 连动式后项“放”的语法化
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        4.3.1 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
终点格介词'>            4.3.1.1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
祈使语气词'>            4.3.1.2 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
            4.3.1.3 小结
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4.3.2 演变路径Ⅱ: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4.3.2.1 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完整体助词'>            4.3.2.2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4.3.2.3 小结
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        4.3.3 演变路径Ⅲ: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
处所介词'>            4.3.3.1 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
持续体助词'>            4.3.3.2 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
            4.3.3.3 小结
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        4.3.4 演变路径Ⅳ: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
方向格介词'>            4.3.4.1 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
对象格介词'>            4.3.4.2 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
            4.3.4.3 小结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4.3.5 演变路径V: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与格介词'>            4.3.5.1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4.3.5.2 小结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尚待解决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和友;曹婉;;“来+VP+来”结构与“来”的性质[J];汉语学习;2015年06期

2 朱婷婷;;广西田阳壮语“po~4(放)”的语法化[J];钦州学院学报;2015年10期

3 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J];民族语文;2015年03期

4 覃东生;覃凤余;;广西汉语“去”和壮语方言pai~1的两种特殊用法——区域语言学视角下的考察[J];民族语文;2015年02期

5 李计伟;;即:从位移到让步[J];语言学论丛;2013年02期

6 吴福祥;;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3期

7 王琳;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的使役标记“叫”、“给”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13年02期

8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动态助词、事态助词“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袁丹;;從語法化和類型學看吴語常熟話“V開”的功能——兼論漢語方言“V開”的功能演變類型[J];汉语史学报;2011年00期

10 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话题标记“来”和“去”及其由来[J];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姝;崇左左州壮语参考语法[D];广西大学;2018年

2 覃兰惠;罗城土拐话、仫佬语、壮语的平行语法现象[D];广西大学;2018年

3 付妮;壮语连动结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4 李秀华;靖西和温壮语连动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谭治琪;环县方言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海琴;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田建伟;“来、去”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会兰;“从”类介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栗爽;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斐;“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9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59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