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侗语位移动词“来”“放”的语法化研究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壮侗语族简况
1.2 位移动词“来”“放”的研究综述
1.2.1 位移动词的基本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国外位移动词词化的研究
1.2.2.2 国外位移动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2.3 国外位移动词“来”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2.4 国外位移动词“放”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3.1 国内位移动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3.2 国内位移动词“来”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2.3.3 国内位移动词“放”语法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语料标注和符号说明
第二章 连动式及其语法化
2.1 连动式的结构和范围界定
2.2 连动式发生语法化
2.2.1 连动式的不稳定性促使动词的虚化
2.2.2 连动式前项后项的语法化
2.2.2.1 连动结构演变为状动结构
2.2.2.2 连动结构演变为动补结构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位移动词“来”的语法化
3.1 位移动词“来”的功能和语义
3.1.1 单用时“来”的功能和语义
3.1.2 连动式中“来”的功能和语义
3.1.2.1 连动式前项的“来”
3.1.2.2 连动式后项的“来”
3.1.2.3 连动式中项的“来”
3.2 连动式后项“来”的演变
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 3.2.1 路径Ⅰ: 位移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
趋向补语'> 3.2.1.1 位移动词>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3.2.1.2 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完整体助词'> 3.2.1.3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承接连词'> 3.2.1.4 完整体助词>承接连词
3.2.1.5 小结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3.2.2 演变路径Ⅱ: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终点格介词'> 3.2.2.1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
与格介词'> 3.2.2.2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3.2.2.3 小结
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3.2.3 演变路径Ⅲ: 位移动词>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给予义动词'> 3.2.3.1 位移动词>给予义动词
使役动词'> 3.2.3.2 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
3.2.3.3 使役构式“来+N+VP”的形成
3.2.3.3.1 容让使役“来+N有生+VP”
3.2.3.3.2 致使使役“来+N无生+VP”
状语标记'> 3.2.3.4 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3.2.3.5 小结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位移动词“放”的语法化
4.1 位移动词“放”的功能和语义
4.1.1 单用时“放”的功能和语义
4.1.2 连动式中“放”的功能和语义
4.1.2.1 连动式前项的“放”
4.1.2.2 连动式后项的“放”
4.1.2.3 连动式中项的“放”
4.2 连动式前项“放”的语法化
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4.2.1 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使役动词'> 4.2.1.1 位移动词>使役动词
状语标记'> 4.2.1.2 使役动词>状语标记
4.2.1.3 小结
工具格介词'> 4.2.2 演变路径Ⅱ: 位移动词>工具格介词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4.2.3 演变路径Ⅲ: 位移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伴随介词'> 4.2.3.1 位移动词>伴随介词
并列连词'> 4.2.3.2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4.2.3.3 小结
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 4.2.4 演变路径Ⅳ: 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
处所源点介词'> 4.2.4.1 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
时间源点介词'> 4.2.4.2 处所源点介词>时间源点介词
4.2.4.3 小结
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 4.2.5 演变路径V:位移动词>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
经由介词'> 4.2.5.1 处所源点介词>经由介词
4.2.5.2 小结
4.3 连动式后项“放”的语法化
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 4.3.1 演变路径Ⅰ: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
终点格介词'> 4.3.1.1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
祈使语气词'> 4.3.1.2 终点格介词>祈使语气词
4.3.1.3 小结
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4.3.2 演变路径Ⅱ: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4.3.2.1 终点格介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
完整体助词'> 4.3.2.2 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完整体助词
4.3.2.3 小结
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 4.3.3 演变路径Ⅲ: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
处所介词'> 4.3.3.1 终点格介词>处所介词
持续体助词'> 4.3.3.2 处所介词>持续体助词
4.3.3.3 小结
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 4.3.4 演变路径Ⅳ: 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
方向格介词'> 4.3.4.1 终点格介词>方向格介词
对象格介词'> 4.3.4.2 方向格介词>对象格介词
4.3.4.3 小结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4.3.5 演变路径V:位移动词>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与格介词'> 4.3.5.1 终点格介词>与格介词
4.3.5.2 小结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尚待解决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和友;曹婉;;“来+VP+来”结构与“来”的性质[J];汉语学习;2015年06期
2 朱婷婷;;广西田阳壮语“po~4(放)”的语法化[J];钦州学院学报;2015年10期
3 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J];民族语文;2015年03期
4 覃东生;覃凤余;;广西汉语“去”和壮语方言pai~1的两种特殊用法——区域语言学视角下的考察[J];民族语文;2015年02期
5 李计伟;;即:从位移到让步[J];语言学论丛;2013年02期
6 吴福祥;;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3期
7 王琳;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的使役标记“叫”、“给”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13年02期
8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动态助词、事态助词“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袁丹;;從語法化和類型學看吴語常熟話“V開”的功能——兼論漢語方言“V開”的功能演變類型[J];汉语史学报;2011年00期
10 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话题标记“来”和“去”及其由来[J];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姝;崇左左州壮语参考语法[D];广西大学;2018年
2 覃兰惠;罗城土拐话、仫佬语、壮语的平行语法现象[D];广西大学;2018年
3 付妮;壮语连动结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4 李秀华;靖西和温壮语连动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谭治琪;环县方言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海琴;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田建伟;“来、去”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会兰;“从”类介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栗爽;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斐;“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9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5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