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6 08:48
本文运用了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并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以及论文框架和语料来源。同时还对“语气”以及“反诘语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汉韩语言学界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的异同。第二章为综述部分,详细回顾和总结了汉韩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其中着重分析了汉韩反诘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及其成就与不足。第三章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根据反诘语气副词在分布上的优势劣势差异,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首先根据用于反诘句、表达或加强反诘语气、在句子层面上的组合等三条标准确立了典型反诘语气副词和边缘反诘语气副词,再根据反诘句中的使用频率和反诘语气的表义功能,从典型和边缘成员内部又分出了二到三个层次。第四章主要从分布和组合两个方面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句类分布上,汉韩反诘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反诘句,但还可以用于询问句和陈述句中;从句中的位置分布上,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位置比较灵活,多数成员可以位于句首和句中,有的还...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3 语气及反诘语气的界定
1.3.1 语气的界定
1.3.2 反诘语气的界定
1.4 论文框架
1.5 语料来源
1.5.1 汉语语料
1.5.2 韩语语料
1.5.3 汉韩/韩汉翻译语料
第二章 汉韩语气副词研究综述
2.1 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2.1.1 语气副词宏观研究
2.1.1.1 语气副词的界定及其范围
2.1.1.2 语气副词的句法、语用功能研究
2.1.2 语气副词微观研究
2.1.2.1 语气副词次类研究
2.1.2.2 语气副词个案研究
2.1.3 语气副词在应用方面的研究
2.1.4 反诘语气副词研究
2.2 韩语语气副词研究
2.2.1 语气副词的名称及其定义
2.2.2 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
2.2.3 反诘语气副词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
3.1 划分反诘语气副词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的意义
3.2 划分反诘语气副词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的标准及理论原则
3.3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范围
3.3.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
3.3.2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边缘范畴
3.3.2.1 “莫非”
3.3.2.2 “怎(么)”和“哪(里)”
3.3.2.3 “可”、“又”、“还”
3.3.2.4 “究竟”和“到底”
3.3.2.5 “偏偏”和“果真”
3.4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范围
3.4.1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
3.4.1.1 “(?)(?)”、“(?)(?)”、“(?)(?)(?)”
3.4.1.2 “(?)(?)”、“(?)(?)(?)”、“(?)(?)”
3.4.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边缘范畴
3.4.2.1 “(?)(?)”、“(?)(?)”、“(?)”、“(?)(?)(?)”
3.4.2.2 “(?)(?)(?)”、“(?)(?)”、“(?)(?)(?)”、“(?)(?)”
3.5 小结
第四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功能对比
4.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分布特征对比
4.1.1 句类分布对比
4.1.2 位置分布对比
4.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组合特征对比
4.2.1 与语气词的同现
4.2.2 与助动词的同现
4.2.3 与限定词的同现
4.2.4 反诘语气副词的连用
4.2.5 与否定成分的同现
4.2.5.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与“不”和“没(有)”的同现
4.2.5.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与“(?)”、“(?)”、“(?)(?)”的同现
4.3 小结
第五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义对比
5.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分析
5.1.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分析
5.1.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分析
5.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在语义上的对应情况
5.2.1 “难道”与“(?)(?)”
5.2.2 “哪(里/儿)”与“(?)(?)”
5.2.3 “岂”,“怎(么)”与“(?)(?)”,“(?)(?)”,“(?)(?)(?)”
5.2.4 “到底”、“究竟”与“(?)(?)”、“(?)(?)(?)”、“(?)(?)(?)”
5.2.5 “偏偏”、“果真”与“(?)(?)”、“(?)(?)”
5.3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1 汉韩语言学界对现实与非现实的认识上的异同
5.3.2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2.1 典型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2.2 边缘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3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3.1 典型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3.2 边缘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对比
6.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表述功能
6.1.1 高位表述功能和低位表述功能
6.1.1.1 典型反诘语气副词的高位表述与低位表述功能
6.1.1.2 边缘反诘语气副词的高位表述与低位表述功能
6.1.2 焦点表述功能和非焦点表述功能
6.1.2.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焦点表述与非焦点表述功能
6.1.2.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焦点表述与非焦点表述功能
6.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传信功能
6.3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
6.3.1 命题否定
6.3.2 预设否定
6.4 小结
第七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篇功能对比
7.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小句连接功能
7.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篇衔接功能
7.2.1 照应功能
7.2.2 述谓替代功能
7.2.3 连接功能
7.2.4 重复功能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余论
8.1 结论
8.2 余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非”的功能差异及其历时演变[J]. 杨万兵. 汉语学习. 2008(06)
[2]“非现实”研究现状及问题思考[J]. 张雪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5)
[3]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 罗耀华,刘云. 语言研究. 2008(03)
[4]疑问副词“还”溯源[J]. 叶建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也”的偏误考察[J]. 解燕勤.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6]现代汉语状位语气副词的预设内容[J]. 李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的共现规律研究[J]. 齐春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8]从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透视其语用功能[J]. 齐春红,徐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会”与非现实性[J]. 王晓凌.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1)
[10]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J]. 齐沪扬,丁婵婵. 汉语学习. 2006(05)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 李敏.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 李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 张尹琼.复旦大学 2005
[5]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 彭利贞.复旦大学 2005
[6]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 王飞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 宋永圭.复旦大学 2004
[8]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李善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9]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 崔诚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10]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 孙汝建.上海师范大学 1998
硕士论文
[1]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D]. 郑恩贞.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执拗类语气副词研究[D]. 杨洋.西南大学 2008
[3]语气副词“原来”的多角度研究[D]. 郭莉琳.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现代汉语意愿类语气副词研究[D]. 陈薄一.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语气副词“当然”的多角度考察[D]. 王永华.广西师范大学 2008
[6]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 陈天序.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韩国留学生掌握汉语常用语气副词的情况考察与分析[D]. 王海娟.北京语言大学 2007
[8]基于位置分布的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周萍.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现代汉语“幸亏”类语气副词研究[D]. 丁杰.河南大学 2007
[10]将就类语气副词研究[D]. 黄方方.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2324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3 语气及反诘语气的界定
1.3.1 语气的界定
1.3.2 反诘语气的界定
1.4 论文框架
1.5 语料来源
1.5.1 汉语语料
1.5.2 韩语语料
1.5.3 汉韩/韩汉翻译语料
第二章 汉韩语气副词研究综述
2.1 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2.1.1 语气副词宏观研究
2.1.1.1 语气副词的界定及其范围
2.1.1.2 语气副词的句法、语用功能研究
2.1.2 语气副词微观研究
2.1.2.1 语气副词次类研究
2.1.2.2 语气副词个案研究
2.1.3 语气副词在应用方面的研究
2.1.4 反诘语气副词研究
2.2 韩语语气副词研究
2.2.1 语气副词的名称及其定义
2.2.2 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
2.2.3 反诘语气副词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
3.1 划分反诘语气副词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的意义
3.2 划分反诘语气副词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的标准及理论原则
3.3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范围
3.3.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
3.3.2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边缘范畴
3.3.2.1 “莫非”
3.3.2.2 “怎(么)”和“哪(里)”
3.3.2.3 “可”、“又”、“还”
3.3.2.4 “究竟”和“到底”
3.3.2.5 “偏偏”和“果真”
3.4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范围
3.4.1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
3.4.1.1 “(?)(?)”、“(?)(?)”、“(?)(?)(?)”
3.4.1.2 “(?)(?)”、“(?)(?)(?)”、“(?)(?)”
3.4.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边缘范畴
3.4.2.1 “(?)(?)”、“(?)(?)”、“(?)”、“(?)(?)(?)”
3.4.2.2 “(?)(?)(?)”、“(?)(?)”、“(?)(?)(?)”、“(?)(?)”
3.5 小结
第四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功能对比
4.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分布特征对比
4.1.1 句类分布对比
4.1.2 位置分布对比
4.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组合特征对比
4.2.1 与语气词的同现
4.2.2 与助动词的同现
4.2.3 与限定词的同现
4.2.4 反诘语气副词的连用
4.2.5 与否定成分的同现
4.2.5.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与“不”和“没(有)”的同现
4.2.5.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与“(?)”、“(?)”、“(?)(?)”的同现
4.3 小结
第五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义对比
5.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分析
5.1.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分析
5.1.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分析
5.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在语义上的对应情况
5.2.1 “难道”与“(?)(?)”
5.2.2 “哪(里/儿)”与“(?)(?)”
5.2.3 “岂”,“怎(么)”与“(?)(?)”,“(?)(?)”,“(?)(?)(?)”
5.2.4 “到底”、“究竟”与“(?)(?)”、“(?)(?)(?)”、“(?)(?)(?)”
5.2.5 “偏偏”、“果真”与“(?)(?)”、“(?)(?)”
5.3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1 汉韩语言学界对现实与非现实的认识上的异同
5.3.2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2.1 典型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2.2 边缘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3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3.1 典型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3.3.2 边缘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语义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对比
6.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表述功能
6.1.1 高位表述功能和低位表述功能
6.1.1.1 典型反诘语气副词的高位表述与低位表述功能
6.1.1.2 边缘反诘语气副词的高位表述与低位表述功能
6.1.2 焦点表述功能和非焦点表述功能
6.1.2.1 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焦点表述与非焦点表述功能
6.1.2.2 韩语反诘语气副词的焦点表述与非焦点表述功能
6.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传信功能
6.3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
6.3.1 命题否定
6.3.2 预设否定
6.4 小结
第七章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篇功能对比
7.1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小句连接功能
7.2 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篇衔接功能
7.2.1 照应功能
7.2.2 述谓替代功能
7.2.3 连接功能
7.2.4 重复功能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余论
8.1 结论
8.2 余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非”的功能差异及其历时演变[J]. 杨万兵. 汉语学习. 2008(06)
[2]“非现实”研究现状及问题思考[J]. 张雪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5)
[3]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 罗耀华,刘云. 语言研究. 2008(03)
[4]疑问副词“还”溯源[J]. 叶建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也”的偏误考察[J]. 解燕勤.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6]现代汉语状位语气副词的预设内容[J]. 李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的共现规律研究[J]. 齐春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8]从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透视其语用功能[J]. 齐春红,徐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会”与非现实性[J]. 王晓凌.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1)
[10]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J]. 齐沪扬,丁婵婵. 汉语学习. 2006(05)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 李敏.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 李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 张尹琼.复旦大学 2005
[5]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 彭利贞.复旦大学 2005
[6]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 王飞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 宋永圭.复旦大学 2004
[8]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李善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9]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 崔诚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10]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 孙汝建.上海师范大学 1998
硕士论文
[1]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D]. 郑恩贞.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执拗类语气副词研究[D]. 杨洋.西南大学 2008
[3]语气副词“原来”的多角度研究[D]. 郭莉琳.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现代汉语意愿类语气副词研究[D]. 陈薄一.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语气副词“当然”的多角度考察[D]. 王永华.广西师范大学 2008
[6]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 陈天序.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韩国留学生掌握汉语常用语气副词的情况考察与分析[D]. 王海娟.北京语言大学 2007
[8]基于位置分布的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周萍.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现代汉语“幸亏”类语气副词研究[D]. 丁杰.河南大学 2007
[10]将就类语气副词研究[D]. 黄方方.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2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359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