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上的“李约瑟之谜”
本文关键词:中国翻译史上的“李约瑟之谜”
【摘要】:与翻译史上繁荣发达的实践传统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传统的翻译家对翻译的理论思考相当匮乏,也没有形成翻译理论的学术流派。对翻译史上积极翻译和消极翻译两条线索的考察表明,理论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翻译领域内部。受到文化中心主义和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翻译在历代朝廷一直被定位为纯粹的工具,因此没有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这种工具性定位导致翻译史上难以形成发达的研究传统。而且,消极翻译传统中,译者的地位更低下、隐身度更高,主体创造性也受到更多压制,从而使消极翻译比积极翻译在孕育理论方面更加薄弱。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2YJC7401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H11RC0004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1JCWWO1Z) 杭州市哲学社科规划常规性课题(B10YY02)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季羡林(1997:1)指出:“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翻译都是世界之‘最’。”从周代大行人下属的象胥到秦朝的典客、典属国,从两汉鸿胪寺到明清的四夷馆、同文馆,历朝历代所设置的译官之职和翻译机构几乎从未间断,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晓荣;略谈我国翻译研究中为什么没有流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2 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夏登山;邵有学;;论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撰写方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9年01期
5 蒋童;中国传统译论的分期与分类[J];中国翻译;1999年06期
6 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2001年04期
7 朱瑜;;中国传统译论的哲学思辨[J];中国翻译;2008年01期
8 张柏然;;中国译论:直面“浴火重生”[J];中国外语;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嫦;也谈归化和异化[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2 谢云才,张杰;俄罗斯翻译模式理论概述[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3 王洪涛;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4 赵巍,石春让;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从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5 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6 佘烨;;实证翻译语言的历史演变[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7 郑海凌;吕萍;;等值观念与对等理论[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8 郑元会;;语气系统和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9 陈莉颖;陈国亭;;论译语语效整合[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10 汤富华;;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谈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力——以汉唐佛经翻译为例[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周领顺;;新史料求证严复的翻译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信、达、雅”的包容性和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王达金,汪铭;试析明末清初中外译者的翻译思想[J];上海翻译;2005年04期
4 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钱冠连;证伪论与语言学研究-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6 罗爱军,陈茂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若干特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9年01期
8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9 蔡新乐;翻译学研究的一个盲点:翻译哲学的形而上之维——从翻译学的方法论到本体论刍议[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10 黄忠廉;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钧;;历史会给予充分肯定——评《中国翻译词典》[J];出版广角;1998年02期
2 赵星华;《新疆现代翻译史》评介[J];新疆地方志;2001年03期
3 陈炬;;语用意义的积极与消极翻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梁真惠,陈卫国;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吴艳丽;;从翻译史的角度看英语语言的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S3期
6 吴娟;;科学发展观与中国译学理论发展的融合——中国古代至1983年翻译理论调查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1期
7 许钧;朱玉彬;;中国翻译史研究及其方法初探——兼评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8 常丽丽;;翻译史上的译者——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之路[J];考试周刊;2011年16期
9 朱曼华;许渊冲,诗歌翻译史上一颗璀璨的星[J];大学英语;2001年07期
10 谭爽;谈中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培元;;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理论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张晓芳;王宝光;蒋诚志;贺忠海;;激光光笔式三维坐标测量系统的理论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3 黄强;薛小杰;;西北水资源利用极限分析及临界调控理论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王恩冕;;应当重视翻译史的教学与研究[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5 张东辉;;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曲青山;;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秉安;;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王宗仁;;中医内科学理论研究对临床的影响[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刘昊;谭凯;;二氧化钛纳米管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万良;;浅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与对策建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物流理论研究十大热点问题[N];中国建材报;2003年
2 马书铭;要加强军事后勤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3 作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加强理论研究是提高队伍素质的捷径[N];检察日报;2005年
4 记者 李亚杰;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 大力推进党建理论研究和宣传[N];人民日报;2005年
5 记者 罗静雯;强化反腐理论研究 服务“和谐重庆”建设[N];重庆日报;2006年
6 记者 王丽;四川:振兴理论研究 检校共建基地[N];检察日报;2007年
7 王晓明;破解市场难题充当行业“前哨”[N];期货日报;2005年
8 卫兴华(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阎民;美军加强理论研究新举措[N];解放军报;2001年
10 李春生 陈可冀;中医抗衰老理论研究的展望[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杰;铁、钌、锇对氮活化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彭晓东;磁化等离子体中的微观不稳定性及湍流理论研究[D];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02年
3 王端武;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张坚;一些硼烷离子及其衍生物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领;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6 董静;痰湿体质基础研究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探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松林;蒙药调和体素作用机理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解菊;类硅烯结构及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谭宏;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陶友兰;试论中国翻译教材建设之理论重构[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祥彪;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房静;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李玉平;补肾益智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4 徐东;当前文化情境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典;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戴拥军;法律翻译:法律机制下的交际行为[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永利;德育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周健;海河口清淤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汪全;国网公司总部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10 闻民勇;基于新课程的地理学习评价理论和实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76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7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