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电影对白语言中的语音历时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5 19:19

  本文关键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 电影对白 历时比对 音高 时长 出处:《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普通话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目前还很少有人对普通话的历时语音变化及其韵律特征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以2005年颇具代表性的广播电视谈话体语料为基准数据,选取《现代汉语普通话数字化样本库》中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拍摄的同名电影语料,对其中主要人物对白的音高、时长等语音特征进行历时的对比研究。经过分析发现:在广播电视及影视等有声媒体中,70年代语音的音节时长均值要长于50年代,其中阴平调表现尤为明显;在音高方面,高音点和低音点也都高于50年代,音域也较宽。这说明70年代的语音在发音上显得较夸张、不自然,这与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关。
[Abstract]:Putonghua has gone through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t present, few people hav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diachronic phonetic changes and their prosodic characteristics of Putonghua. In the Digital sample Library of Modern Chinese Putonghua, the film corpus of the same name was taken on 1950s and 70s, and the pitch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s was analyz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honetic features such as duration of time is carried out. 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syllable length of voice in the 1970s is longer than that in 50s in audio media such as radio, television, film and television, in which the level of Yin is especially obvious. The soprano and bass points are also higher than in 50s, and the range is wide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ronunciation of 70s is exaggerated and unnatural,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1960s and 1970s.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
【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107118) 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21103010106)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项目(No.YZYS08-07)
【分类号】:H1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茂灿;普通话语句中间断和语句韵律短语[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2 林茂灿;汉语语调与声调[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许诺;;婴儿如何从成人语言输入中识别普通话声调类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齐文静;王文婷;王雪;;中国英语学习者列举并列成分语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3 邱雪玫;张玲玲;;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传媒观察;2007年01期

4 樊友新;;语言传播媒介及方式对语言的影响[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太琼娥;;媒体言语行为的伦理属性与反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林茂灿;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_0)高低线构建[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7 熊子瑜,林茂灿;“啊”的韵律特征及其话语交际功能[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8 王叶芳;;论媒体语言传播的影响力[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韦华峰;覃国伟;;高师合唱教学中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探索[J];歌海;2008年05期

10 梁为;;合唱教学中地方性音乐的融入[J];大舞台;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雪;安翔;孟子厚;;京味吆喝声的韵律特征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付莉;;电视新闻播音停顿边界时长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银沛月;;成都口音普通话“去声+去声”双音节词重音研究之简介[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梁洁;杨新璐;;维吾尔语韵律层级边界感知及其声学特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江海燕;;语速对语句内部音高变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孙颖;;汉语北京话强调焦点句语调的停延率[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江海燕;;陈述、疑问语调的音高过渡[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茂灿;;普通话不带“吗”是非问句的声学表现和合成验证[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林茂灿;;赵元任汉语语调思想与边界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10 王茂林;;自然口语中的韵律组块过程[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乌吉斯古冷;蒙古语标准音朗读语句语调的起伏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熊子瑜;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唐建军;三维关系建构下的电视传播符号意义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7 苏庄銮;情感语音合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朱麟;中国人说英语的节奏模式及在教学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迎春;健听与听障儿童语调声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晓丽;广西横县陶圩平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新华;双江布朗语音位系统的实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4 张娟;电视奥运报道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扬[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索南扎西;藏语语音合成关键技术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6 阮霖;《南方都市报》的语言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廖艳莎;拉萨藏族大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偏误的实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任凤霞;基于声学特征的非母语汉语声调语音测试探讨[D];湖南大学;2011年

9 陈娟文;上海普通话和普通话韵律特征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亚斌;汉语自然口语的韵律分析和自动标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林茂灿;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_0)高低线构建[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年03期

3 杨玉芳;句法边界的韵律学表现[J];声学学报;1997年05期

4 初敏,,吕士楠;一种高清晰度、高自然度的汉语文语转换系统[J];声学学报;1996年S1期

5 沈炯;;汉语语调模型刍议[J];语文研究;1992年04期

6 沈炯;汉语语势重音的音理(简要报告)[J];语文研究;1994年03期

7 曹剑芬;;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J];中国语文;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碧航;;析语境对电影对白翻译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年15期

2 涂丽华;;浅析俄语电影对白的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杨慎生;梅柏翠;;选用西方影片进行语言教学的分析和评价(下)[J];外语电化教学;1985年03期

4 马艳颖;;《疯狂的石头》中经典对白的语用解释——兼评会话含义理论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5 王志青;;电影在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应用及问题[J];电影评介;2007年14期

6 张弼蕊;许铭;;话题的性别差异在电影《长恨歌》对白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07年21期

7 孙丽新;;电影对白的汉译原则和翻译技巧——《两个人的车站》个案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3期

8 张弼蕊;;用语的性别差异在电影对白中的表现[J];电影评介;2008年21期

9 麻哲;;电影对白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6期

10 陶丹丹;;从会话含义理论看电影对白的字幕翻译——以《大腕》为个案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刘俊;阚明刚;侯敏;邹煜;;基于电影对白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历时对比分析[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安红;;普通话语音表层音高降势现象探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王茂林;林茂灿;;自然话语中的语调短语及其音高模式[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陈明;王安红;肖娜;郭丽芬;吕士楠;;普通话中相邻两音节音高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肖娜;王安红;陈明;郭丽芬;吕士楠;;语音库中“ba/da”音节的音高和音长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6 阳雄;程玉胜;;基于小波奇异性的舰船辐射噪声音高分析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7 栾毅;姜群;徐琴美;;音高和语气助词影响儿童早期言语偏好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安红;陈明;肖娜;郭丽芬;吕士楠;;普通话语调短语中的音高下倾[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9 吴寒;周凤英;张林军;舒华;高定国;;音乐训练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丹;张乃尧;;模糊数学在音乐特征描述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 王宽林;调整演出带的音高和时间[N];电脑报;2003年

2 陈学伟;巧学“音高”[N];音乐周报;2003年

3 杨晓亮 石伟红;气息与音高的关系[N];音乐周报;2002年

4 邹继纯;《黄帝内经》与音高、色彩的对应关系[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戎;浅谈舞台语言与技巧的练习[N];伊犁日报(汉);2008年

6 张迎新;小学时期的电脑教育[N];电脑报;2003年

7 案例 张菊/评析 金亚文;小鸟的歌[N];音乐周报;2003年

8 杜亚雄;优美抒情 摇声丰富[N];音乐周报;2004年

9 熊子瑜;韵律研究的前沿和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李木一;经典重读——《论乐音的感觉》[N];音乐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麟;中国人说英语的节奏模式及在教学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刘宇翔;基于内容的音乐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5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6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贾媛;普通话焦点的语音实现及音系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8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吴粤北;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i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笑;电影对白的语用效果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赵小雨;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部分对白[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陆文君;电影《闻香识女人》对白的语用文体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s

本文编号:1534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34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