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概念隐喻语际迁移标记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27 18:40

  本文关键词: 概念隐喻 二语习得 语际迁移 标记性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概念隐喻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潜在的影响甚至结构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二语习得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语言的迁移,而且存在着概念和概念隐喻的迁移。在语际迁移中,无标记性相同概念或概念体系的概念隐喻在语义及其作用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有标记性不同或无对应概念或概念体系的概念隐喻则呈现明显的迁移性和相当的可塑性。这种对二语习得语际迁移中概念隐喻本身所具有的、具体的、内在本质的进一步探讨,对语言类型学和外语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In our conceptual system, conceptual metaphor has 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and even structure our way of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 is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transfer of concept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s with unmarked identical concepts or conceptual systems are relatively stable in terms of semantics and their roles. On the other hand, conceptual metaphors with marked differences or no corresponding concepts or conceptual systems show obvious transference and considerable plasticity, which are specific to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intrinsic ess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typolog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0324082)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刘永兵;;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乔小六;;对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谭晖;徐畅贤;;大学英语教学中突显理论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1543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43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