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7 19:51

  本文关键词: “在”字句 “tai/o”字句 表意功能 语义指向 对比研究 出处:《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以“在”字句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界定为“±NP+在+X”句式的“在+X”结构(如:“他[在]家”中的“[在]家”)、“PP+NP+VP”句式的PP结构(如:“[在]他眼前,立刻浮现出他的四大敌人”中的“[在]他眼前”)、“NP+PP+VP”句式的PP结构(如:“他[在]图书馆看书”中的“[在]图书馆”)、“±NP+V+在+NL”句式的“V+在+NL”结构(如:“他坐[在]凳子上”中的“坐[在]凳子上”)以及“NP+V(了)+O+在+NL”中的“V(了)+O+在+NL”结构(如:“年轻的高忠缚了一串鞭炮[在]长竹竿上面”中的“缚了一串鞭炮[在]长竹竿上面”),研究内容主要贯穿“在”字结构的表意功能、句法特点、语义指向及其与越南语对应结构的对比。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共分为七章。章节安排和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在”字句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语料 第三章对“±NP+在+X”句式中的“在+X”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在+X”的表意功能;(二)、“在+X”的句法特点;(三)、对“±NP+在+X”句式中的“在+X”和越南语“±NP+o+X”句式中的“o+X”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第四章对“PP+NP+VP”与“NP+PP+VP”句式的PP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PP的表意功能;(二)、PP的语义指向问题,PP仅限于“在+NL”结构;(三)、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同时提出“PP±NP+VP”、“NP+PP+VP”句式与越南语对应句式互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对“±NP+V+在+NL”句式的“V+在+NL”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对V进行考察;(二)、根据V的不同类别将“V+在+NL”的语义内容进行归纳;(三)、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同时提出“±NP+V+在+NL”句式与越南语“+NP+V+tai/o+NL”句式互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对“NP+V(了)+O+在+NL”句式的“V(了)+0+在+NL”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NP+V(了)+O+在+NL”句式成立条件的制约因素考察;(二)、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同时提出“NP+V(了)+O+在+NL”与越南语“NP+V+O+tai/o+NL”句式互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对“在”的演变轨迹及其词类的确定与划分进行研究。 文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以及对比研究分析法等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在”字句进行研究。研究中,将这五种句式分化为若干下位句式,并对“在”字结构的表意功能、句法特点、语义指向进行研究,同时将其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一)、对“PP±NP+VP”以及“NP+PP+VP”句式中“在+NL”的语义指向问题而言,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这两种句式分划为八类,根据动词V、处所词NL、动作参与者的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在+NL”的语义指向内容。同时,从句法和语义维度解释“在+NL”的语义指向,认为,“在+NL”的指向在遵循句法邻接性原则的基础上,会遵循语义突显性原则,即:“在+NL”会优先指向在语义上突显其变化性的那个论元。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语义突显才能突破句法邻接性,优先指向语义上突显其变化性的那个论元呢?本文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NL[承载]/[容纳]的特征;二是结果化与焦点化的优先选择;(二)、对进入“±NP+V+在+NL”句式的V进行考察,根据时空坐标系描述进入该句式的V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将进入该句式的V归为十一种不同类别,同时还指出,“±NP+V+在+NL”句式产生歧义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V的语义不同引起的。根据V的语义特征,将“V+在+NL”的语义内容归纳为“NP受动作的影响[+位移]至NL”、“动作状态呈现在NL”、“NP是V产生的结果,NP[+附着]于NL”、“NL是NP出现或消失的处所”四种语义信息;(三)、对“NP+V(了)+O+在+NL”句式成立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索,认为,“NP+V(了)+O+在+NL”能否成立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V音节数的制约(单音节动词相对来说更容易进入);二是受V语义上的制约(V是否具有致使0[+停留]于NL的语义特征);三是受NP和O之间的关系的制约(NP和O是否是附着关系或者是否具有NP通过V使O[+停留]于NL的语义内容)。对于“NP+V(了)+O+在+NL”的语义信息,可以归纳为:致使O[+停留]于NL,NL是O的终点或存留点;(四)、根据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对应句式的对比,得出:虽然汉语和越南语都属于SVO型语言,但汉语中,处所状语置于句中位置时比较自由,置于句末位置时并不自由,而越南语则恰好相反,处所状语置于句中位置时不自由,置于句末位置时很自由,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越南语处所状语在句中的位置是符合SVO型语言的,而汉语句子的状语位置,从原本的符合演变成了不符合SVO型语言的语序,至于其演变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五)、文中提出“在”字句和“tai/o”字句互译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越南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在掌握汉语“在”字句和越南语“tai/o”字句时走进误区的可能。 由于水平和时间的关系,本文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进入“NP+V+在+NL”和“NP+V(了)+O+在+NL”句式的V,仅停留在依据语料进行归纳V的类别,而没有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文中也只对动词“在”和介词“在”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副词“在”的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在”字句研究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我将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继续加强,使汉语“在”字句研究能更加系统和深入。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study the structure of " + X " in " + X " structure of " 卤 NP + in + X " structure ( for example , " he is in front of his eyes " ) , " NP + NP + VP " , " V + in + NL " structure ( such as " he sits on the bench " ) and " V + in + NL " structure of " NP + V ( ) + O + in + NL " .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 The sections are arranged and studied as follows :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of " in "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 the research content , the theory method and the corpus .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structure of " + X " in the sentence of " 卤 NP + in + X " . The research content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 ( 1 ) , " in + X " ideographic function ; ( 2 ) , " in + X " syntax characteristic ; ( 3 ) , " + X " in " 卤 NP + in + X " sentence and " o + X " structure in Vietnamese " 卤 NP + o + X " sentence . In chapter 4 , the PP structure of " PP + NP + VP " and " NP + PP + VP " is studied . In the fifth chapter , the " + NL " structure of " 卤 NP + V + in + NL " is studied .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centrated in three aspects : ( 1 )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 V + in + NL " is summed 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asses of V ; ( 3 ) the gener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 卤 NP + V + in + NL " sentence and Vietnamese " + NP + V + tai / o + NL " are proposed . In chapter 6 , we study the structure of " NP + V ( ) + O + in + NL " sentence structure . The research content focuses on two aspects : ( 1 ) , " NP + V ( + ) + O + in + NL " sentence formation condition ; ( 2 ) , to reveal the commonness and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m , and propose " NP + V ( " ) + O + in + NL " and Vietnamese " NP + V + O + tai / o + NL " sentence type mutual translation . Chapter 7 studies the evolution track of " in " and the determination and division of its words . Based on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V ,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 V + in + NL " is divid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P + V ( + O + in + NL ) , it is concluded that " NP + V ( + ) + O + is restricted by three aspects : ( 1 ) it is restricted by the number of V syllables ( whether NP and O is attached to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NL ) ; Because of the relation of level and time ,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 such as the V of " NP + V + in + NL " and " NP + V ( " ) + O + in + NL " , but not a general conclusion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H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继光;;动词做谓语的VS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徐富平;黄兆龙;;汉语递加式多项定语与印尼语相关表述的比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何元建;;论汉语焦点句的结构[J];汉语学报;2010年02期

4 刘林;;语言的体貌系统[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5 德·青格乐图;;汉—蒙机器翻译中源语言动词短语的转换及消歧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丽萍;;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李成才;“跟……一样”用法浅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8 朴正九;;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的分布类型及其语法条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年03期

9 黄庆文;;关于汉语“对+名词1+动词+的+名词2”结构的歧义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5期

10 石定栩;;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丁_g藻;;汉英关系从句不对称中的共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吴志勇;蔡莲红;陶建华;;基于汉语韵律参数的语音基元选取[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3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飞 实习记者 李鹤琳;听外国人用汉语合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记者 冯俊扬 宋洁云;阿孔子学院想办汉语会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6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冬颖;《禅真逸史》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朝国;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居设;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8 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宋帆;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和泰语量词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张元;法汉翻译中的否定现象[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544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44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9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