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用学”视域下淄博方言中的“形容词”

发布时间:2018-03-12 21:27

  本文选题:语用学 切入点:形容词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淄博方言中的形容词,无论是"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都来源于"形象体验"、"价值评判"、"叙述意向"三个语用层面。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e adjectives in Zibo dialect, both "property adjectives" and "state adjectives", all come from three pragmatic levels, namely, image experience, value judgement and narrative intention.

【作者单位】: 淄博师范专科学校人文系;
【分类号】:H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兆明;;日语使用与语境关系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李旭;徐旭刚;;从语义角度分析省略句生成的依据[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3 吴小锋;吴永琴;;法汉双宾语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J];法国研究;2010年03期

4 吴晓芳;;析句法嬗变及其理论背景——透视张斌析句理论的发展轨迹[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4期

5 李光群;蒲轶琼;;“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冯金凤;;完成体过去时用法的俄汉语体手段对比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占云芬;;类固定短语“A前B后”格式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秀松;张爱玲;;人称代词反先用结构“PRs+PN_人”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陈洁;;论元角色与话题性——兼论主谓谓语句的确定[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爱玲;;“PRs+PN人”结构的语用功能探析[J];修辞学习;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伟男;张宇;刘挺;;基于决策树的中文对话省略句判别[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富涛;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简单谓动句句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俊和;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聪丽;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宏亮;赛事现场运动员答记者问的答语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立梅;存在句时空关系的认知研究与存在句教学[D];新疆大学;2011年

4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岳秀文;“不”和“没有”的认知考察及留学生习得“不”和“没有”的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东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能补语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07年

7 万妙维;略论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叙述句教学[D];复旦大学;2009年

8 马笑乾;“二拍”处置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芸;广告语“副词+品牌词”结构、“突出”义副词“更”的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10 李林欣;汉语的概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燕明;;浅谈语用预设的翻译[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2 盛玉麒;吕艳辉;;“应用语言学”与“语用学”术语辨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02期

3 余思思;;指示词语的翻译与语用学[J];文教资料;2006年27期

4 朱剑飞;;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黄燕青;;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王芳;孙志祥;;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吕政;;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辨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6期

8 王世凯;赵鑫;;汉语情态指示语及其使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王丰;;浅谈认知语言学[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10 周迪;;从语用对等角度分析公示语翻译[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莉娜;;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瞿麦生;;隐喻的语用学探赜[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黄清贵;;论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中Rhett Butler形象的塑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杨枕旦;;介绍新版《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辞典》——兼谈语用学与词典编纂[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吴红;;在语篇教学中加强语用观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龚启荣;林邦瑾;;侔与制约逻辑语用学1、2、3准则[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9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4 韩毓海;对话熟悉的陌生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张春泉;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N];光明日报;2005年

6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美珍;法庭调解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诚实的政治,清晰的语言[N];南方周末;2009年

10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程朝阳;法庭调解语言的语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翔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张录侠;衔接连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3 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4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曹红艳;论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6年

6 周漩;从语用动态顺应论看汉英谚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8 梁良;论广告英语中语用预设的功能[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徐希文;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欣;英汉言语幽默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3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3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4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