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话题句中语迹的神经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语迹 切入点:话题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语迹理论是生成语法框架下所提出的重要理论假设,但这种理论假设正确与否,句法表征中是否真正存在没有语音形式的语迹,必须得到与语言相关的脑神经机制的实验验证。在生成语法理论背景下,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汉语话题句为研究语料,考察了汉语语迹的神经机制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话题句的加工过程中所诱发的持续负波、动词位置的负成分以及句末位置的P600成分,均反映了句首话题成分移位后会在原有位置留有语迹,二者之间存在句法依存关系。根据实验结果认为,语迹在汉语话题句中有其神经机制,语迹理论假设的合理性能够得到大脑神经机制上的证明。同时研究也从神经机制的角度逆向证实了汉语话题句是经由移位生成的句法结构。
[Abstract]:Trac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hypothesis proposed i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grammar. However, whether this hypothesis is correct or not, whether there is really no phonetic trace in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r no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using the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 the Chinese topic sentence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corpu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inuous negative wave, the negative component of the verb position and the P600 component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are induced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the Chinese topic sentence. Both of them reflect that the first topic component of the sentence will leave a trace in the original position, and there is a syntactic dependence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trace has its neural mechanism in the Chinese topic sentenc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hypothesis of trace theory can be proved by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brain, and the research also proves that Chinese topic sentences are syntactic structures generated by shif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ural mechanism.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1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196)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YC01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KJA18005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SJB740001) 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1XLR47)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强;江火;;关系从句加工优势及局部句法复杂性解释——以汉语主宾语位置的关系从句加工为例[J];外语研究;2010年06期
2 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脑[J];语言科学;2002年01期
3 斯特梅尔;乔姆斯基;沈兴安;方环海;;乔姆斯基在线访谈:语用学的性质和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4 杨亦鸣;;语言的理论假设与神经基础——以当前汉语的若干神经语言学研究为例[J];语言科学;2007年02期
5 张强;杨亦鸣;;汉语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证据[J];语言科学;2010年04期
6 刘涛;周统权;杨亦鸣;;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普遍性——来自汉语关系从句ERP研究的证据[J];语言科学;2011年01期
7 封世文;杨亦鸣;;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慧;阳志清;;英汉词汇生成和理解机制的共同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何丽萍;;《生成语法研究》评介——真理的不懈追求,语言本质的真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高侠;对立·关系·价值——重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盛明波;;主谓式双音词的语素语义特征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刘丹青;;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赵瑾;;从标准理论到原则参数理论——转换生成句法介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7 孙晓霞;成晓光;;汉语关系从句加工研究现状和展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顾介鑫;;汉语复合词的中心性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吴芙芸;;论基于记忆资源的依存局域理论及潜在问题——来自汉语关系从句的挑战[J];当代语言学;2012年04期
10 于伟昌;;胡壮麟《语言学教程》2001年修订版管窥[J];英语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富涛;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简单谓动句句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刘涛;汉语句法移位的神经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邹明灼;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孙晓霞;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先共性的研究:汉语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兴林;俄语“C_(BETAET)”类无人称小句的表里值分析及其生成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别春红;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言语理解机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龙媛;英语多元问句的优先效应及解读[D];湘潭大学;2011年
6 温丽婷;英汉序列动词构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王磊;英汉关系结构对比[D];延边大学;2011年
8 孙恩姬;英日朝汉使役句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张相明;英汉学习词典的动词句法处理——基于句法理论的实证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10 淑琴;《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构形附加成分分库》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3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4 陈昌来;论现代汉语的致使结构[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张强;江火;;关系从句加工优势及局部句法复杂性解释——以汉语主宾语位置的关系从句加工为例[J];外语研究;2010年06期
6 卫海英;对正确建立零假设的思考[J];统计与预测;2001年03期
7 悉德尼·兰姆,程琪龙;兰姆教授谈神经认知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8 何元建;论元、焦点与句法结构[J];现代外语;2000年02期
9 张金桥;莫雷;;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10 刘涛;杨亦鸣;张辉;张珊珊;梁丹丹;顾介鑫;胡伟;;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大为;;ERP技术在第二语言句法和语音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2 封世文;杨亦鸣;;脑成像技术在汉语神经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3 周统权;徐以中;杨亦鸣;;正常被试与失语症患者镜像书写的对比研究——镜像书写发生机制新论[J];语言科学;2008年01期
4 张东平;;语言研究的多维视角——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J];考试周刊;2007年40期
5 ;一部在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文献——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和语言理论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顾介鑫;杨亦鸣;;复合构词法能产性及其神经电生理学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3期
7 杨亦鸣;刘涛;;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2期
8 肖潇;;脑科学研究背景下的汉字认知[J];语文学刊;2010年16期
9 贾丹丹;;语言中情绪韵律加工的研究进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12期
10 于亮;刘俊飞;耿立波;封世文;杨亦鸣;;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构式因素在汉语加工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辉;;汉语熟语语义加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张石麟;;言语形成机制和言语表达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涛;汉语句法移位的神经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田e,
本文编号:1681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