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汉语的特质——兼议汉英语韵律的差异
本文选题:音韵动力 切入点:单音节 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对汉语特质的研究,论者多从语法角度考察汉语异于西语的特性。立足于语言的音韵动力,从言语运用中的"韵律"切入,汉语特质在语文中的具体表现可有四个方面:1)言语运行的动力;2)汉语音节的自主性;3)音步结构的成词性;4)语流停延的基础性。而且汉语所独有由音高、音长所决定的平仄也体现了其迥异特质。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ny scholars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Span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r.Based on the phonological power of language, from the "prosody" in the use of speech,There are four aspects: 1) the motive force of speech operation (2) the autonomy of Chinese syllable (3) the formation of part of speech (4) the basis of the continuation of speech flow.Moreover, the tone of Chinese is unique by pitch and length.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英杰;评《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3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孟凯;中古汉语让步复句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6 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7 康健;谈谈主谓短语的功能类别[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李文莉;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董秀芳;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刘智伟;;试析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并存并用的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熊子瑜;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钱兴;新闻标题的节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先华;自然语言理解之汉语量词和名词搭配及查错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牛彦敏;现代汉语“复合动趋式+宾语”的语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逯艳若;汉语动补复合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8 刘滢;“去+VP”与“VP+去”的对比分析——兼论语序、位置和不对称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匡腊英;“V双+N单”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克华;三价动词及其相关句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2 姚小平;管子语言观略说[J];语言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兴泉;;广东开建话的轻重音节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黄千;;《论语》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3 陈朝珠;;广西北海白话重叠式初探[J];社科纵横;2011年05期
4 李永芳;;《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淑华;杨仁君;;关于“被自杀、被就业”等的语言学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周晓林;王进超;;元明时期汉语让步连词的若干特点[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沈婷;;新疆口语方言中“子”尾词缀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8 张学新;;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郑海槟;;潮阳话的五个合音字[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郑智颖;;从《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探索福州方言颜色词的构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浩杰;杜利民;;基于声调聚合的单音节音域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2 平悦铃;;上海方言单音节中塞音塞擦音腭位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倩;;单音节反义语素与相同语素组合后的词义变化及变化因素[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郭蕾;李永宏;于洪志;;普通话单音节鼻化元音的实验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谢旭慧;程肇基;缪丽s,
本文编号:1715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