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字构字理据性初探——以敦煌吐鲁番文献为中心
本文选题:理据性 切入点:俗字 出处:《西域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俗字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汉字以形表意传统的驱使下,人们按照自己对汉字部件的理解而在书写中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构字理据,成为俗字的成因之一。在表意部件中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敦煌文献所见之"师"、"惊"、"齐"、"盐"等字即是其例。
[Abstract]:The composition of vulgar characters is regular. Driven by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form and meaning, people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pursue the motivation of construction in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mponents,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uses of vulgar characters.This is especially evident in ideographic components, such as the words "teacher", "shock", "Qi" and "salt", as seen in Dunhuang document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吐鲁番文书俗字典”(项目编号:08BYY04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2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琳;;释“飙X”[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2 魏净;;《比雅》的辞书学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魏净;;论《比雅》的局限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程军;;张衡地动仪文献再研究[J];博物馆研究;2009年04期
5 白冰;试论《字统》的特点与创见[J];辞书研究;2005年03期
6 魏萍;从“贝”字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刘小文;评《孟子·滕文公》几种译文的得失[J];德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8 周阿根;关于“校”的读音[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黄晓宁,冯雪冬;娘≠[C[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赵久湘;;张家山汉简释文校补拾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刘克明;周兆英;;中国古代微细加工的哲学思考[A];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4)--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C];2004年
3 周兆英;刘克明;;中国古代微细加工及其技术的研究[A];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4)--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C];2004年
4 张雪丹;;现存《永乐大典》妇科资料文献考证举隅[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永太;侯幸峗;修彦凤;;小议中药炮制“q婪ā敝小皅馈钡恼范烈鬧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玄;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宋代新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信义;《伤寒论》营卫学说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吴福秀;《法苑珠林》分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春芳;英语“-gate”词与汉语“-门”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処敏佳;《越谚》方言字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鑫;涉“牛”文化词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尹文婷;汉英“味觉”类词语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朝宝;汉英动物词汇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琳媛;对外汉语教学用2503字形义关系的梳理与教学对策[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李顺琴;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许瑞娟;汉语“手”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彩玲;古诗词中“绿”颜色组合词的文化解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锐声;俗字的产生与字词书[J];辞书研究;1994年05期
2 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3 张涌泉;史书俗字辨考五题[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4 吴军兰;敦煌写本繁化俗字例析[J];丽水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曾良;俗字与古籍整理举隅[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2期
6 任力;现代俗字小议[J];汉字文化;2000年03期
7 姚永铭;俗字研究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8 肖亚丽;试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内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石云孙;论俗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李怀之;中医古籍中“痉”作“u印敝蚩糩J];中医药通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永贵;靳红慧;;俄藏黑水城文献《刘知远诸宫调》俗字整理研究[A];西夏学(第六辑)——首届西夏学国际论坛专号(下)[C];2010年
2 曾良;;俗字与古籍整理举隅[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曾良;;略论汉字的时代性[A];华人地区语文生活与语文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2年
4 邱龙升;;俗字的产生及其原因[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志强;;汉碑俗字断想(提要)[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张权;李娟;;从汉语的音韵特征看语言的认知理据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峰;;试谈异体字整理“从俗、从简”原则的偏颇[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李怀之;;《内经》俗字研究的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10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鹏程;对外汉字教学必须坚持理据性原则[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 王磊;普通话水平测试须注重理据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一梅;《敦煌俗字典》与书法研究[N];美术报;2006年
4 吴潮海;张涌泉:中国第一位敦煌学博士[N];金华日报;2006年
5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 刘冠军;辨析婭、证、症、徵、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汪长根 蒋忠友;说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肖鹰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陆锡兴;对相似性论述行为的质疑[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关玺华邋记者 王皓;户籍专家支招儿防重名[N];北京日报;2007年
9 艾琳;为官须远离的“十个字”[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10 薛培华;时间:三至五年 目标:跨地区行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瑜;《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孟令霞;俄语术语的称名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刘中富;《干禄字书》字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6 韩小荆;《可洪音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怀芝;对习读《内经》易生歧义之文字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冯利华;中古道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苗昱;《华严音义》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红芝;东福寺本《参天台五台山记》俗字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09年
2 赵鹤;俄语词汇理据性探讨[D];燕山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志波;《古俗字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5 李占平;段注俗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建民;《马王堆汉墓帛书》“肆”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炜;试论多义词的认知理据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文丽;《干y字画》舆魏晋南北朝碑刻俗字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泉;唐代佛徒墓志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17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