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核心情感的认知隐喻学发生原理探源
本文选题:核心情感 + 认知隐喻学 ; 参考:《中国外语》2011年06期
【摘要】: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引领下,学界已清晰地认识到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中的普遍性与核心性。人类的情感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精细程度的隐喻构成和规约的,情感的激烈程度与隐喻的使用频次成正比。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视角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将提取于语料中自然真实的表达式进行分类细化,逐一探索情感概念隐喻化的程序及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讲,情感隐喻是人类身体体验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晶"。世人共同的身体经验、认知能力和与物质世界交互的方式等使情感隐喻在总体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但在大的整齐一致的趋势背景下,由于特定的文化历史等民俗模型性因素衍生出"和而不同"、"同中有异"的特色表述。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metaphor,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clearly recognized the universality and centrality of metaphor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Human affective conceptual system is composed and regulated by a series of metaphor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fineness. The intensity of emo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frequency of metaphor us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of e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classifies the natural real expressions extracted from the corpus, and explore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ffective conceptual metaphorization one by one.In this sense, emotional metaphor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organic fusion of human body experience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e common body experience,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way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material world make the emotional metaphor achieve the unity and harmony in the whole, bu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ig neatly consistent trend,Because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olklore model factors derived from "harmony but differen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ERP实验的隐喻认知神经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740094) 第五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ERP实验的隐喻大脑神经机制研究”(资助编号:2011M5007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林;从自我意识中剖析元认知的实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陆乐;试析大学生野外生存实验的技能获得情况[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4 李霞;隐蔽课程建设之简要考察[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薛燕华,刘桂琴;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基础[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周庆行,苏洪,吴颖;论政府对公众情绪的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周敦文;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郝宁;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9 宋美臻;;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10 马鹰;;论教师人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性及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峰;心率变异性等多项生理指标对情绪稳定性的评价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斌;儿童绘画与认知[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莉君;创造教育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徐湘;论教师教学生活的智慧[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雨田;英国刑法犯意(mens rea)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芳;局级领导者群体整体效能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刚;11-18岁学生性格的结构和类型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梁添祥;广西第九届运动会少年田径运动员竞赛成败归因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姜长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伟;我国传媒产业化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王秋峰;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技术和测谎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孙云峰;咖啡因和/或安慰剂对抗30小时睡眠剥夺效果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严正香;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法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金中;在高中物理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5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3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