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基于激进构式语法的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比较研究的一个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8-06-19 21:43

  本文选题:构式语法 + 激进构式语法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现代语法理论缺少描述人类语言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和模式。以往基于现代语法理论的语言对比研究存在不足,William Croft为解释人类语言多样性提出的激进构式语法理论为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基于激进构式语法进行语言对比研究的优越性包括:模式统一简单,有利于拓展语言对比研究的广度和提高语言对比研究的深度,有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语言对比研究;激进构式语法应用于语言对比研究在理论和应用层面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Abstract]:Modern grammar theory lacks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odel to describ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 The former contrastive study of language based on modern grammar theory has its shortcomings. William Croft provides a feasi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inguistic contrastive study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The advantages of contrastive study of language based on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include: the unity of model is simple, which is helpful to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ontras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trastive study of language; The application of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to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language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broad prospect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国辉;;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8期

2 潘文国;;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鹏亮;七十年代以前现代汉语语法纵、横向比较法研究简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周政;;现代方言调查与高校汉语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郭富强;中西方语言哲学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祖人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思路述评——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富华;对比分析、对比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6 王颖;;汉语言方言价值研究[J];才智;2010年13期

7 黄元军;覃军;;中西思维差异:翻译的另一引航者[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高霞;;对比分析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欧洁琼;;郴州话的完成体标记“地”及相关问题[J];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王巍;;英汉礼貌语言的文化特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军;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春雷;《经律up相》up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亚丽;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状语语序偏误研究及其教学策略[D];山东大学;2010年

6 周俐梅;英汉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晓琳;蒙古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谭远超;汉英成语比较及其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阮翠荷;汉语“是”字句和越南语“là”字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明扬;基本句式和变式[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2 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杨鲲,陈建中,孙德刚,刘大有;认知逻辑中逻辑全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吕必松;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出版[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6 李淑静;试论英语VNX构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徐盛桓!475001开封;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8 纪云霞,林书武;一种新的语言理论:构块式语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9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艳;;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关系的探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陈洁;;汉英日语中的“口齿唇舌—言语”转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谭业升;;转喻的图式及其例示的语言差异——以英汉名词动用为例[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4 顾秋萍;翻译教学应加强语言对比训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黎明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汉英语言对比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6 朱中都;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戴庆厦;论语言对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高桂玲;张慧琴;;英汉思维及语言对比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9 杜安;;刍议结构性省略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1期

10 钱文彩;汉德语言对比(四)话说汉语和德语词义的分析和对比[J];德语学习;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李大星;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重大收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4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6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王渐进;人体不是一台机器[N];发展导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刘玉琴;抢救失传京剧[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春;英汉修饰语语序对比[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2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3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江秋丽;空间的认知—词汇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语篇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董莹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徐志摩和叶芝诗作中的爱情隐喻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池哲梅;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1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1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