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我国古代字典排检体例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31 07:41
【摘要】:从《说文解字》540部的开创,到《五经文字》对部首的简化、《干禄字书》对音序法的引进、《篇海》对笔画法的引进、《字汇》214部及"论其形不论其义"原则的提出,我国古代字典排检体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文章将这一过程分为开创、发展、定型三个阶段,并且从汉字形体的演变、古人对汉字的认识、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及音韵学的发展四个方面浅析了排检体例演变的原因。
[Abstract]:From the creation of 540 parts of "Shuo Wen Jie Zi", to the simplification of "Wujing character" to the radical, the introduction of "Gan-Lu word Book" to the phonetic preface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of "Chapter Hai" to the stroke method, the "vocabulary" 214 parts and the principle of "discussing its form regardless of its meaning". The ancient dictionary checking style of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is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fina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tyle of examin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 the ancient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育部语信司与鲁东大学共建汉语辞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辞书理论史研究”(项目编号:08BYY046) 国家语委课题“百年汉语语文词典研究史略”(项目编号:YB115-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邹酆;;《字集》在字典编纂法上的创新[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2 忌浮;;字典史上的一块丰碑——《四声篇海》[J];辞书研究;1987年01期

3 施安昌;;唐人对《说文解字》部首的改革[J];辞书研究;1981年04期

4 薛克谬;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崔枢华;;《说文》部分540辨疑——兼论《周易》对《说文》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1期

6 曹乃木;;部首查字法的历史演进[J];语文建设;1993年02期

7 王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年03期

8 王宁;论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新形势下对汉字规范问题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王有卫;汉字归部的发展趋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吴国升;;春秋文字字形区域性特征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张劲秋;据境索义与文言词语训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李洪智;李淑燕;;“咉书”辨[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9 加晓昕;;以“人”为本,文字与文化的合二为一——探析汉字中与人有关的若干文字的文化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安丽娟;;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洪川;;从笔画研究看现代汉字字形研究的问题[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越;;对外汉语教材520高频用字部件浅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宋彬;;《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第一辑》献疑[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梁彦民;;汉字笔画区别特征初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田沐禾;孟华;;汉字本义求证中符号事实与对象事实的区分——以《说文》为例[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10 裴亚军;冯志伟;;用CFG文法研究汉字结构[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8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立稳;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汉字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程建红;会意字构形理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萍;汉字造型对现代版面编排设计的启示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邹酆;;《字集》在字典编纂法上的创新[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2 王宁;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斌安;袁和平;;论汉字形体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2 活力;;我国古代十大名厨[J];食品与健康;2001年09期

3 ;我国古代的“星期天”[J];现代经济信息;1994年01期

4 蔡行健;;一纸贺卡透世情[J];艺术·生活;2001年01期

5 ;“寒”与古代文化[J];农民文摘;2006年11期

6 蔡顺利;;别跟“4”过不去[J];基础教育;2005年11期

7 方香兰;;日语推测助动词的演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8 陈一雷;;纪录片故事化演变状况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纪德君;;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及其演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绍义;;古代“信”字不是物[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文袖;;我国古代运动心理学思想三探[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李似珍;;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向哲学渗透的三条主脉[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3 高汉生;;略论我国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刘叙杰;;浅论我国古代的“尊西”思想及其在建筑中的反映[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5 史瑛瑛;;论我国传统目录体例的演变[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韩红艳;;我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概述[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沂;李尚滨;赵培禹;;管窥我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发展特征[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周红军;;我国古代清平盛世之考究[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9 田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演变及分析[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10 周阳敏;;转移支付的性质——制度资本理论的应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生昌;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N];甘肃日报;2004年

2 张驭寰;牌坊 我国古代标表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王长柏;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N];民族医药报;2002年

4 张秋红;我国古代的慈幼恤孤制度[N];中国社会报;2011年

5 刘富章;我国古代军事之“最”[N];中国老年报;2000年

6 项冬;我国古代人性化的法律制度:老疾准赎[N];西部法制报;2011年

7 陈平;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N];中国档案报;2000年

8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N];西藏日报;2002年

9 源泉;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审计署人事教育司 赵海滨;我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浅析[N];中国审计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4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春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9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小丹;圆行有常[D];延边大学;2005年

2 汪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乡政策及城乡关系的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兰星;宗教改革与欧洲婚姻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5 宋小伟;当代中国乡村秩序格局的演变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6 穆键;国民政府对印支之政策及演变(1941-1946)[D];安徽大学;2005年

7 李柳情;株洲县方言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马昀;论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历史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9 冯越峰;标志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发展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炜;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14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4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