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事件名化短语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1 14:33
【摘要】:事件名化短语的认知功能是标示某类事物中的一个例示,并且使它成为言语行为者当前注意的焦点。这种认知功能主要通过事件名化短语的内部语义功能组织,即例示、具体化、量化和语境定位来实现。本文通过对英汉事件名化短语语义组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事件名化语言现象的认知基础,即由"过程"到非典型"事物"的概念物化。分析结果表明:英汉事件名化短语各部分语义成分都表现出非典型事物的过程性和时间性特征;同时,英汉事件名化短语在概念组织及实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基于不同语言系统和文化的差异。
[Abstract]: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an event nominalized phrase is to indicate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and to make it the focus of the speech act's current attention. This cognitive function is mainly realized by the semantic func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event nominalization phrase, that is, examples, concretization, quantification and context orientation. Through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organization of event nominalization phra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gnitive ba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event nominalization, that is, the conceptual materialization from "process" to "atypic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vent nominalization phrases show the process and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atypical objec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ased on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and cultures in the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orm of event nominalization phra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英汉语义范畴化对比研究”(09YJA740015);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语教学视阈下语法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11YJCT40083)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曲英梅;杨忠;;英汉动词名化表达式的名化度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袁本良;“者”“所”“之”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读《中国文法要略》的思考之二[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戴婷婷;浅析汉语名词化现象[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汪大明;古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的形式分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邵天松;粘着体宾动词的配价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张萍;;《论语》疑问句的辨别和句法结构例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周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三原则与三模式的对应[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6 丁加勇;;隆回湘语双宾句句式研究[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X/;《春秋公羊传》词_Y、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姚小烈;生成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欣;类型逻辑语法与现代汉语“是”和“的”[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柴红梅;《摩诃僧yG律》复音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2 吕厦敏;《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3 裴奇;论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形成[D];河北大学;2009年

4 王寅;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与数量名的匹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付添爵;立法文本中的名物化结构及汉译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丽晶;关系小句的语义格与主句句式间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军征;汉语动名述宾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语化倾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宇枫;《论衡》的判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赵颖;现代汉语“现在”类时间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2217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7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