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
[Abstract]:The resolution of lexical ambiguit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network of lexical meaning hierarchy, activation-inhibition, lexical meaning accessibility, feature comparison and other cognitive models; 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models depends on verbal interaction, for word meaning, verbal interaction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mplicit meaning, for cognizers, verbal interaction can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level.
【作者单位】: 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重点规划课题的部分成果(编号:08CGYY001Z)
【分类号】:H0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秀;;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江娣;;“去××化”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赵帮华;;“X哥(姐)”结构的认知探讨[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5 吴金林;;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谈言语交际的认知机制[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6 任欢;;从“杯具”看网络通假字——一个认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7 王国萍;危鸣辉;;汉语网语的认知理据与其范畴化——以“黑客”为例[J];作家;2011年14期
8 程琪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9 唐韧;;程序性编码和语用推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翁海桂;;名词的认知机制[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发轫——关于词典学认知方法的探索[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8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3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瑾瑜;图式理论下的误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左燕;科学隐喻的认知机制[D];贵州大学;2008年
3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杨略;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巩玉环;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7 严婷;英汉习语隐转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常亮;词义引申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薛霞;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43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4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