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有请”的语法化及“有”作为主观表达词缀的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8-09-17 06:50
【摘要】:本文从共时与历时角度研究了"有请"类动词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及机制,系统地将词内成分"有"定性为主观表达词缀,揭示了它的形成机制与价值。文章认为"有请"是从成分共用结构词汇化来的,成熟于宋元;动因是高频使用及主观性,机制是分布环境的拓展、重新分析及重新理解。"有请"词汇化后,"有"仍在语法化。其存在义经历时发展而被遗忘,从而成为附着成分。基于"有"具有表客气的语法功能,人们又将其重新理解为主观词缀,"有请"也相应地由动宾结构被重新分析为派生结构。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invited" verbs,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s "you" as a subjective expression affix, and reveals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valu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vite" comes from the lexicalization of component common structure, which is m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is motivated by high frequency use and subjectivity, and the mechanism is the expansion, re-analysis and re-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 After lexicalization, you are still grammaticalized. Its existential sense experiences development and is forgotten, thus becomes the attachment component. Based on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you", it is reinterpreted as a subjective affix, and the "invitation" is reanalyzed from the verb-object structure to the derived structure.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之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0YJC740116)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萧国政;;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2 张登岐;“有”:词义、非词义与释义及例证[J];辞书研究;1997年06期

3 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年04期

4 储泽祥;王寅;;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2009年03期

5 张谊生;顿婷;;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与发展[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6 骆锤炼;瓯语的“有”字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叶红;;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丁健纯;;湘潭话中的“有”字句[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郑敏惠;;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J];方言;2000年01期

7 程乐乐;;组形规则与双宾语结构层次[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陈叶红;;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有”的用法[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王帅;沈光浩;;形容词重叠“多多”的重新理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10 李雪峰;;汉语中的“有”能否被看成助动词[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麦耘;;广州话的“Q嘨T桾(喇)”句式[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习者“有”字句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杨锦;通海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邵素芝;《太平经》中的“有”字句[D];吉林大学;2009年

4 许静;语言单位信息增值的来源与方式[D];湖南大学;2009年

5 韩旭;现代汉语“有VP”句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刘晶;现代汉语“有”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任庆;现代汉语“有+VP”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霞;“(NP_1)+有+NP_2+VP”句式考察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小琴;外国学生“有”字句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艳红;“有+N+VP”分析[D];延边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行健;;从“救火”谈释词[J];辞书研究;1981年04期

2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3 王士元;袁毓林;;现代汉语中的两个体标记[J];国外语言学;1990年01期

4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5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6 李如龙;闽南话的“有”和“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年04期

8 黄雪贞;客家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J];方言;1994年04期

9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指示代词[J];方言;1995年03期

10 储泽祥,徐朝晖,贺福凌,黄春平,尹戴忠;近代汉语的“V出+N外”格式──兼说该式现代为什么不多见[J];古汉语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宗江;;“为好”与“的好”[J];语言研究;2010年01期

2 宋伟云;;“看起来”的功能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10年01期

3 胡宝华;;英汉词语及词化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4 卞舒舒;;试论“回头”的词汇化[J];理论界;2010年01期

5 宛新政;;“去xx化”的同形异构[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6 相原真莉子;;失去位移义“来”的核心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1期

7 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8 冯赫;;“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1期

9 苏婷;;浅谈词汇化和语法化两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的体现[J];青年文学家;2010年03期

10 伍倩;;试论英语动词时体中的主观性[J];考试周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庆怡;许喻杰;廖晟勋;;探索交替式嵌段共聚合物在溶剂中的结构内有结构形成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黄守双;彭军军;杨剑;彭峰;余皓;王红娟;;PbS-Au异质纳米结构的化学合成、结构表征和反应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郎小霖;;语文阅读≠语段训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4 王建鹏;孙继松;张弘;;关中盆地中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建国;熊建林;张洪峰;;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对航空器的内部充电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措施[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陈根;周慧芬;刘小鹤;;氧化铜微球的微波辅助液相合成与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7 吕义清;刘鸿福;杨建军;;采煤沉陷条件下的反向边坡变形机制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薇霞;朱军莉;励建荣;陈笑梅;;奶糖中内源性甲醛形成关键物质的初步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简文星;王志俭;殷坤龙;;三峡库区万州缓倾角红层基岩滑坡启滑机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宗开红;;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富元;民盟云南省委: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胡昌;“书记谈统战”形成机制[N];团结报;2011年

3 记者 彭冰 通讯员 王丹;工资集体协商写进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N];工人日报;2011年

4 于华鹏;输配电价改革破冰 独立核算试点有望启动[N];经济观察报;2011年

5 李长鑫 特约记者 朱培伦 焦景宏;河南省人才智力拥军形成机制[N];中国国防报;2011年

6 屈庆山 特约记者 吴超;每人一课形成机制[N];解放军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静;北大教授钱维宏解析西南干旱形成机制[N];科学时报;2010年

8 郭文婧;药价形成机制应该朝什么方向改进[N];中国审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罗凯 尚明洲 通讯员 李岚;关爱形成机制 心理资本增值[N];人民邮电;2010年

10 中脉国际全球营销副总裁 蒋冬;直销法规教育需形成机制[N];中国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陈秀娟;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刘宏;基于多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沈鹏熠;基于顾客视角的零售商品牌资产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刘晓璐;水稻胚乳垩白形成机制的生理生化与转录组水平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邱庆山;基于句法—语义界面的现代汉语词义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付兵;内蒙古东乌旗中蒙边界地区新构造运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尹Y,

本文编号:2245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45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1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