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四大福音书汉译本语气词初探

发布时间:2018-10-15 11:42
【摘要】:已有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汉语文本作为语料对象的。本文拟开拓一个新的文本领域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即以外语为原语、以汉语为目标语的译文中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 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语料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是语气词研究综述,讨论汉语学界对语气和语气词的认识,简述国外(主要是英语文献)学界对语气、情态的认识。回顾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概况,重点整理、分析对译文中语气词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得失成败。 第三章到第五章统计句末语气词“啊”、“吧”、“呢”在三个汉译本里的分布、在四大福音书里的分布、在四个句类里的分布,对比、分析语气词在汉译本和汉语本里的使用频率、句类分布、语体分布等特征。 第六章统计句末语气词“吗”在三个汉译本里的分布、在四大福音书里的分布,对比“吗”在汉译本、汉语本和口语里的使用频率。对比“吗”和“呢1”,统计它们在马太福音中的使用情况。找出英译本马太福音中的一般疑问句,并对三个汉译本中与其对应经文所使用的语气表达手段进行统计,发现语气词“吗”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最后找出和合本马太福音中使用语气词“吗”的一般疑问句,并对英译本中与其对应经文所使用的语气表达手段进行统计,发现使用一般疑问句的比例高达80%。 第七章总结前文的语料统计事实,探求四个语气词分布差异的深层原因,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四大福音书里的频次分布、三中译本里的频次分布、语体频次分布、句类频次分布、汉译本和汉语本的频次分布。最后,在总结前文对语气词功能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语气词是非强制性成分,其功能具有多样性。 第八章是结语,总结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moods in modern Chinese is based on Chinese tex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on moods in modern Chinese, that is to say, the mood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of a foreign language are taken as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mood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re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s, corpus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modal words,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mood and modal in Chinese scholars,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understanding of mood and modality in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English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moods in modern Chinese, focuses on sorting ou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mood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modal words "ah", "bar", "er" at the end of statistical sentences from Chapter 3 to Chapter 5 in the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four Gospels, and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four sentence catego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modal word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text, such as the frequency of use, the distribution of sentence types, the distribution of style, and so on. In chapter 6, the distribution of motif "Mou" in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and in the four Gospels is compared,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motif "Mou" in Chinese translation, Chinese text and spoken language is contrasted. Compare "?" with "er 1" and count their use in Matthew. Find out the general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tthew, and make statistics on the moods used in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scriptures, and find that the motif "accounts for more than 70% of them. In the end, we find out the general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the Gospel of Matthew in which the moods "?" are used, and make statistics on the moods used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scriptures, and fi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general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s as high as 80%. The seven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statistical facts of the previous data, explores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modal words, and starts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he four Gospel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an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he style.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entence category,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text.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 of modal words, it is further concluded that modal words are non-mandatory elements, and their functions are diverse.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prospe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银花;;语气词“U&”及其类型学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孙苹;;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3 孙苹;;《雷雨》句中语气词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4 蔡蔚;;汉英语气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5 苏丽红;;玉林话的语气词[J];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6 方有国;;《荀子》“而为”辨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徐红梅;;安徽涡阳话中常见的语气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何淑梅,李玉娟;“НИ”词用法小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10 林春雨;;汕头话的常见语气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子瑜;林茂灿;;语气词“maO”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2 一览;;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汉译本问世[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张文贞;;枣庄方言语气词“来”的语法化阐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表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邓晓玲;;俄语科技语体中的语气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金炎;;法国年鉴学派名著《封建社会》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8 李炳海;;吟诵调和演唱曲:楚辞体的两个来源——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和音乐的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记者 董洪亮;“美国法律文库”首批汉译本面世[N];人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邓丹 陈芝国;刘小枫批评萨德作品汉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姜雪艳;乐观派[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杰平;红色收藏精品走进国家博物馆[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马孟良;一生辛勤为译经[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和一、二等奖成果简介[N];光明日报;2006年

8 古丽莎·依布拉英 (维吾尔族);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民译汉态势[N];文艺报;2009年

9 许俏文;小学生不说“啊”“哇”出口成礼[N];广州日报;2003年

10 刘钢;《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简介[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氏明河;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大学;2012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6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段玉泉;语言背后的文化流传:一组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解读[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海英;汉语语气词的对外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宋加群;安徽怀远方言的语气词“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启萍;新生语气词“哦”的多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彬安;枫泾方言语气词“嘎”的用法和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锐;美英学生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习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张晓峰;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彦;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8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国欢;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习得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黄荣;日韩留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72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72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