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介传播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任何信息的传播都不再局限于单一渠道和特定受众全体,而是基于开放的、交叉的多媒介传播平台进行传播。这种多途径和开放性也导致了受众选择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较之以往更高。这一时代背景对传播活动的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挑战,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针对传播过程的各传播环节进行分析,是研究某一传播活动的传播现象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提升传播活动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传播学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加紧了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脚步。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全球“汉语热”,让针对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能力水平竞赛活动也纷纷涌现,并呈现日益繁荣的趋势。这一发展现象,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现实的基础,本文的研究才有了意义。 本文尝试运用传播学理论,以“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为研究案例,从传播过程的各环节分析的角度入手,“见微知著”,分析“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活动的传播现象,为该活动今后的传播效果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首先对语言能力水平竞赛尤其是汉语类竞赛的发展现状进行整体描述,然后着力就影响传播活动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五大环节逐一进行介绍。运用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大赛的传播效果和成功经验,并试图找出“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分析导致实际传播效果与活动的目的之间出现偏移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研究表明“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传播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传播内容制作精良,但由于在传播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电视媒体和视频形式,对网络媒介的重视程度和利用程度不够,传播信息的形式和外延不够广泛,造成信息在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可惜的损耗,也错失了很多及时得到受众信息反馈的宝贵机会。 以“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传播过程在基础,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些提升大赛传播效果的有益设想。具体内容为:在传播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充分行使好“把关人”职能,保证活动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保证传播渠道的畅通和有效;在传播活动中重视“议程设置”功能,在节目制作时突出要传播的信息,在渠道传播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强化要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传播者的传播意图能够顺利达到受众,进而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并结合受众的实际需求,丰富传播内容的形式、扩大传播内容的外延。可利用网络媒介的多媒体优势打造立体化的传播形式,建立以大赛为引线的涵盖活动本身、大赛试题、背景知识、选手成长及发展故事、相关大学院校介绍的数据库式信息体系等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立庠;;微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宋振文;;“把关人”与电视传播价值的提升与折损[J];中国编辑;2009年03期
3 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今传媒;2010年08期
4 卢壮壮;;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J];今传媒;2011年04期
5 廖峰;;媒介素养与网络传播“把关人”的颠覆与超越[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刘欣;;从贝罗传播模式看娱乐节目主持的风格化形成——以《快乐大本营》为例[J];东南传播;2009年11期
7 蔡骐,刘维红;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沈虹;;从宣传,到传播——谈谈中央电视台奥运及体育营销传播模式的建构[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06期
9 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大众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评测——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系列[J];国际新闻界;2007年05期
10 谭天;郑爽;;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传播模式——以《百家讲坛》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戚妍妍;网络媒介议程设置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2 王莹;《讲述》在新传播环境下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蔷;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丁;电视外语科教节目传播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昌晶;留学生汉语学习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楠;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变异与危机管理[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姣姣;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380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