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老”、“朴老”类姓名称谓形成的语用动因和原则
[Abstract]:The choice of address form reflects the special emotion of the us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appellation form, the style of humorous expression and the avoidance of phonetic association. In addition to deciding whether to choose the form of "Zhao Pu Lao", "Park Lao" or "Park Lao" special name appellations, users should consider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and closeness, and the form of appella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in addition to deciding whether to choose respect for the appellation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respect for the appellation object.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loseness. At the same time, surnames have more formality and closeness than first names in these forms of appellation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YY06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36)的资助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2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吴辛丑;也谈称谓方式[J];语文建设;1994年03期
4 蔡亚玲;;从《老残游记》看近现代以来称谓方式的变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晨曦;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齐银山;;背称语的使用特点及分类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张旭;;程度副词“怪”和“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杨丽梅;;论被字句的主观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全升;姚天f ;黄高辉;刘军;宋鸿彦;;汉语意见型主观性文本类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9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小红;;论《朴通事》中的称谓语[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李彦春;令留学生头疼的称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来鲁宁,郭萌;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汤云航,赵淑芬;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5 孔莎;;汉语称谓的动态研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丁崇明;“姓名/名+亲属称谓”──一种值得推广的称呼语[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7 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刘金玲,林莉;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衍妮;吕芹;;《老残游记》中“将”的用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董银秀;牛爱萍;;汉语通用社交称呼语及其历时变化(英文)[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宇萍,沈少莹;翻译中文化差异现象的处理原则及技巧[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林津石;外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几项原则[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常奇;短语节缩浅谘[J];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4 邢福义;表达正误与三性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石睿;浅谈阅读课的教学指导思想[J];语言与翻译;2001年03期
6 朱晓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语用推理[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吴薇;略论公关言语领会的语用原则[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王东明;论规范性现代汉语文词典的编写原则——兼议《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孙健;专业论文选题方法刍议[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10 王东,张文东;论文学阅读中的阅读立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田传茂;;摘译新究[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屠国平;;制定“PSC评分细则”的原则与方法[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罗天华;;试论动因运用对语序自由度的根本影响——以Hawkins长度顺序和可移动原则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和友;;汉语疑问词句法差异的形态动因——对豫北方言方式、原因疑问词的考察[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6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朱一凡;;汉语对外来借词同化的机制和动因[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套格敦白乙拉;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平;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信函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2 屈素娜;语言变异的认知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霞;今文《尚书》修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4 杨洪亮;英汉存现句名词组定指限制动因认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刘红霞;描写性状语后助词“地”的隐现[D];南昌大学;2005年
6 杨龙秀;名词动化的动因、条件及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钟明荣;古今介词短语前置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张龙;“不大”词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陈倩;翻译的语境视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路茜男;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9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