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Abstract]:The method of making use is a grammatical concept put forward from a semantic point of view. From the semantic point of the verb, the verb refers to the agent object on the right hand, but not the agent subject on the left, from the semantic role of the sentence predicate item,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re both agents, subject is the dominant agent, and the object is the subject.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nents in a sentence, the subject controls and dominates the object, and the object acts directly on the predicate under the control and domination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肖贤彬;;“使动用法”中“使动词”的性质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周红;;致使动词的类型及动态变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张伯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6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唐;;面目一新 白璧微瑕——《古代汉语读本》文选部分读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永德;汉语句子理解进程中句法整合与语义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黄高飞;;汉语语义句法“前管后”的生成机制——以《山海经》中描写句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王光全;“把”字句的原型用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刘国辉;;认知句法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彭育波;;连动句的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定欧;;从“电子词典”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王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汉语常用固定格式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沈阳;顾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词库和句法界面特征[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陆俭明;王黎;;句处理中排歧问题补议[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姚旭晨;马建强;;几个汉语典型语言现象的范畴语法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8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PHAN VU TUAN ANH(潘武俊英);越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贾改琴;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金道荣;论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D];北京大学;2010年
5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7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刁艳红;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芳;英汉作格动词的句法与语义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志利;主宾可逆的双数量结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蔡惠彬;印尼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偏误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马彩燕;最简方案下的现代汉语兼语句句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张帆;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英汉空主语PRO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张宝;“把”字句的否定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玉艳;关汉卿杂剧副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2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4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5 邵敬敏;;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6 屈承熹;;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7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8 宋玉柱;;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J];语文研究;1981年02期
9 李临定;;施事、受事和句法分析[J];语文研究;1984年04期
10 刘永耕;使令度和使令类动词的再分类[J];语文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启明;古汉语动词使动用法与英语动词使动用法的异同[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沈开木;论“语义指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4 董金环;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1期
5 皇甫秀敏;;浅析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J];教育科学论坛;1999年01期
6 方文一;《左传》与《诗经》使动用法之比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吴永存;;语义指向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12期
8 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9 李功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张世才;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与在句中的位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川裕;;“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4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国光;;汉语儿童否定范畴习得研究[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冯友檀;;《小雅·伐木》“ABC我”句意辨疑[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桂燕萍;让成语在课堂中大放异彩[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7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宇;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语义指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王真;现代汉语ABB式状态词句法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邹艳霞;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永Zs;试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指向[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邱海生;汉语动结构式的构式语法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7 孙浩;“A点儿”与V的语序问题考察及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呼叙利;语义指向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娅辉;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方洁;现代汉语“V着A”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6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2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