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8 12:42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为定量范围,穷尽地搜集其中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同时参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同素异序词应用词典》进行适当的语料补充,从结构、语义、语用、动态发展与规范等方面对同素逆序同义词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正文共分五部分,研究内容依次为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界定,外部语法结构关系、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内部词义内容的描写与分析,言语中的语用情况统计,最后是同素逆序同义词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的动态发展状况及规范。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概念界定及范围是本文研究的第一步。从“同素”、“逆序”、“词”、“同义词”等四方面入手,逐一理清概念,最后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及其范围。在具体的界定中,对一些特殊情况及有争议的情况也分别做出了说明,比如语素的语音形式发生轻声或儿化等语流音变时,是否还应看作“同素”;“逆序”是指完全颠倒语素顺序还是部分颠倒;双音节单纯词的逆序情况怎样看待等。在界定的同时严格规定了范围,排除了不属于研究范围的伪同素逆序同义词情况。 按照结构类型的相同或相异,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可以归为同构和异构两大关系类型,其中同构362组,占87.86%,异构50组,占12.14%。同构中有联合式同构、偏正式同构、动宾式同构等三种类型;异构中包括联合式-偏正式、联合式-主谓式、联合式-补充式、联合式-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偏正式-动宾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主谓式等八种类型。结构方面整体上有两大特点,一是结构关系上同构居多,二是联合式同构占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双音词发展和词汇结构本身的限制;其他非联合式结构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意义结构关系方面的原因,有部分还涉及方言影响和古语遗留等方面的因素。 词义的描写与分析主要从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方面入手。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义项数量上的对应存在“单义词-单义词”、“单义词-多义词”、“多义词-多义词”三种对应情况;意义内容上,意义相同的有256组,意义相近的有156组。词类统计中,98.30%的同素逆序同义词为动、名、形等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还有6组副词和1组介词。色彩意义方面,主要存在语体色彩和地域色彩两方面的差异,这一特点与同素逆序同义词的来源有关。同时,联合式在同素逆序同义词中占有很大优势,从这一角度来看,联合式双音复合词更容易形成同素逆序形式的同义词,但实际考察中显示,大部分联合式双音复合词是没有逆序形式存在的,主要是由于联合式组合序列规则的限制。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语义上的相似度很高,而在言语运用中的使用频率却极为不平衡,根据对其中313组词的统计,两个同义词语用频度相差较大的有272组,约占总数的86.90%,对于一组同素逆序同义词,人们在使用时总是会倾向于选择其中某一个。通过对这些高频词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得出这些词在语音、语义、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语用选择。 同素逆序同义词现象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有自身的动态变化与发展。全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搜集第一至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将它们进行比较,总结出大致五种发展情况:稳定的存在于现代汉语平面中,原先只有一种形式后来两种形式均有,最初两种形式都存在后来一种被淘汰,两种形式最后均被淘汰,个别特殊现象等。总体上来看其发展特点是稳中有增、部分淘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晶晶;裴奇;;浅析现代汉语同素异序同义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5期

2 高元石;《现代汉语词典》的同素异序词说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黄小娅;广州方言异序词的百年演变[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7期

4 张惠珠;略论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双音词中的同素反序现象[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严戎庚;论现代汉语同音同义词和异序同义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韩在均;同素同义逆序词在汉语韩语中的差异表现[J];汉语学习;1999年03期

7 张德鑫;谈颠倒词[J];汉语学习;1995年06期

8 曹廷玉;近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9 王森,王毅;《金瓶梅词话》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闻静;同素逆序同义词浅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笛;现代汉语同素异序同义词论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4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54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