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程度副词“可”
[Abstract]:"Ke" is an adverb common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and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Ke" is a modal adverb.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grammatical nature of "Ke", part of "K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gree adverbs and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degree adverbs. The degree adverb "can" is reread in pronunciation; has subjective certainty in semantics; similar in syntactic function to other degree adverbs and complementary in distribu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莉;试析副词“却”[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10 徐志红;话说“就是”和“就是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郝丽萍;昝红英;张坤丽;范明;;面向机器识别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法规则问题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璩银吉;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2 席嘉;转折副词“可”探源[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田留里子;日中两国语の比较文とその连体修饰─—“比”i宋膜瘸潭雀贝胜閇J];日语知识;1995年02期
2 彭坤;;《红楼梦》程度副词的分类描写[J];文学教育(上);2007年12期
3 朱秀英;;常见副词巧辨析[J];高中生;2009年02期
4 高建宏;谈谈对俄语性质形容词所述特征程度的评价——兼谈性质副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5 金琮镐;韩·中比较程度副词与[+关系]述语共现对比——以“更”和为中心[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6 刘晓惠;《搜神记》程度副词考察[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夏青;;虚词“既”的两种易被忽视的用法[J];辞书研究;2007年01期
8 颜景义;崔香兰;;日语古典语法入门(17)——副词、连体词[J];日语知识;2010年02期
9 张兴禹;现代俄语中程度副词与动词配合中的某些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张桂宾;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付继伟;;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状况的考察与分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3 赵宏;;日语口语中的程度副词使用特征[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刘晓梅;;汉语贬义高义程度副词略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陈菘霖;黄瑞莲;;客语程度副词“忒”的语法化kw程[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6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巍;;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再认识[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毛远明;;四川简阳话程度副词“少”和“非”[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尹绍华;;浅谈羡余成分造成的语病[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叶玉英;;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3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黄世中;一脉相承 各居强势[N];温州日报;2008年
5 徐斐;金华方言撷趣[N];金华日报;2005年
6 侯丽芳;好名称助推洋品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7 田草雨;在“高端”流行的社会生存法则[N];长江日报;2007年
8 侯丽芳;品牌欲扬名还需好译名[N];经济参考报;2007年
9 金良;学会说话 消灭语病[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汪静;75亿美元日本“偷袭”安大线[N];中国经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危艳丽;汉英模糊量表达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罗耀华;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萍;程度副词对VP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朴闰柱;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D];清华大学;2004年
3 吴春光;韩中程度副词与动词的组合方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倩琳;“程度副词+有+NP”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小洁;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英语程度副词使用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侯立睿;《国语》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8 刘金勤;《直说通略》的副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静;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刘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2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