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观照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06JJD740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公礼;语用信息论与语言信息传播文化形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蒋述卓,李凤亮;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2 李夏慧;走向生命对话——教育的理想追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李宝庆;靳玉乐;;试析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1期
4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6 李盛涛;徐光淼;;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对话性[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7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程小平;对话与存在——略论巴赫金诗学的存在主义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9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10 吕斌,李国秋;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舒红;;关于地理空间认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陈传文;余静贵;;计算机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心理学分析[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朱建刚;;狂欢:一种颠覆的基调——论《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狂欢化主题[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夏中华;;话语的冗余与辞格的形成——列日学派的辞格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阐释[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5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小琴;以私语的方式寻求对话[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孟祥英;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春毅;双重诗学的穿越[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玉娥;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阅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晓玲;中学语文游戏性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桂滢;儿童文学翻译的对话性[D];武汉大学;2005年
8 陈秋;斑驳错杂 相融共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立群;即时通讯工具(IM)教学的应用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成慧;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新闻访谈中不对称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公礼;语用形式化与话语信息量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张杰;批评的超越——论巴赫金的整体性批评理论[J];文艺研究;199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蕾蕾;;雪碧品牌广告的符号学透视[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Patricia C.Arkin ,郑伟波;论功能语言学理论集大成者米歇尔·A·K 韩礼德的语言观[J];语言与翻译;1992年04期
3 杨信彰;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4 翟丽霞;当代符号学理论溯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金安;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6 鲁玉玲;谈朱莉亚·克莉丝蒂娃的符号学理论[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翟丽霞,梁爱民;解读现代符号学的三大理论来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8 吴晶;社会符号学在翻译中的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陈辉;符号学视角中的颜色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12期
10 李鹂;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符号[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林;汉字“整形”务必慎重 生僻地名应设“字表”[N];南方日报;2009年
4 新华社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有理无益?[N];文汇报;2009年
5 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争议折射文化话语权之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李景端;空缺的不是翻译奖,是对劣质翻译的问责[N];光明日报;2010年
7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开拓词汇研究须“高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3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吴碧宇;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春平;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符号学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4 吴静;论翻译中意义的流失[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旦增曲扎;从符号学角度论文学翻译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杨智慧;英汉语字形和字义象似性对比[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垠;从符号学视角探析文化中的无意识现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程子砚;从符号学视角论译文意境对原文意境的辩证再现[D];吉林大学;2007年
9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小仙;篇章翻译中的语境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7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3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