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谈外语词的汉化处理

发布时间:2020-03-07 03:01
【摘要】:频繁的国际交流使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外来词不断增多。这些外来词主要包括完全音译、音意合译、音译加类名和外语首字母缩略词四类。在目前的外来词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港台音译词流行、外来异形词增多、首字母缩略词使用不当等问题。在外语词进入现代汉语系统时,必须接受一定的汉化处理,以符合现代汉语的发音习惯、词汇和语法规则。在外语词的汉化处理过程中,社会应遵循"柔性原则"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促进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厚尧;汉语文化对音译外来词的规约[J];上海翻译;2005年02期

2 苟芳琴;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原因、范围类型及其规范[J];社科纵横;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琳;数字的修辞功能及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殷莉;从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贺文照;汉语意译外来词归属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6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9 靳建芳,戴卫平;外来新词新语的汉化翻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郑宇帆;;浅议电影片名中英互译中的文化传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曾金金;;由“谢谢”的使用谈语言与文化教学[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9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凌成德;从语言及文化角度论名词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秋霞;中英互借词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2年

4 陈先华;自然语言理解之汉语量词和名词搭配及查错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郑岭;[D];郑州大学;2002年

6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春悦;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看政论英语的翻译[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谭智嫦;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兵;在精读课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朱明胜;跨文化交际中形象的保留[D];广西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舒启全;英语专名汉译原则[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邵敬敏;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3期

3 苏新春;再论异形词规范的俗成性原则——谈异形词规范中的三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2期

4 杨华,,蒋可心;浅议新外来词及其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蕾;毕彦华;;外来词的汉化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探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杨淑侠;;英源外来词汉化特点及其民族审美选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王焱;杨鸿冕;;不同时期汉语外来词特点与社会心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赵国栋;刘潇;;混沌语言学视角下的外来词处理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乌达巴勒;;论古代西域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道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6 汤颖怡;;从汉、英语言中的外来词看中西文化差异[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7 吴向丽;;外来词对维吾尔语行业词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8 姜艳红;王清;;汉俄语中外来词的变异现象对比[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吴海红;;外来词音译的优选论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4期

10 张玉梅;;国际化语境下汉语母语者的新词取象思维[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燕;;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问题初探——汉语英源外来词个案研究[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巧云;;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论[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苏立昌;;外来词、字母词的使用和规范化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5 何石磊;;近代以来汉语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高卫华;;“洋油”:一种另类的外来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徐瑶;;编纂外来词词典的若干问题[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彭博;;外来词的作用和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吴娟;媒体应准确使用外语词[N];文汇报;2000年

2 杨锡彭;“意化”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主要倾向[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施芳;外来词使用当规范[N];人民日报;2004年

4 王亚民 赵秋长;正确对待外来词[N];光明日报;2003年

5 ;汽车外来词能否让人更明白[N];中国汽车报;2003年

6 孙力;外来词翻译亟待法律规范[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教育部语信司;《汉语缩略语规范原则》和《外来词规范原则与方法》通过结项鉴定[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8 秦玉龙;平凉方言乱弹[N];平凉日报;2008年

9 杜木;词语要发展又要规范[N];文汇报;2000年

10 薛涌;汉语的开放[N];南方周末;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锡永;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杨霞;初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周俊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文斌;七年级地理教材中外来词的组成与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卫星;论英汉两种语言间的相互作用与外来词的引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斯维特兰娜·卡尔玛耶娃;汉俄外来词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琴;从中韩外来词来看两国文化相互之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朴瑾f

本文编号:2585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85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