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庭审身份构建的叙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3 12:13
身份问题是近年来各个学科领域研究的话题,在哲学、社会学、叙事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均受到一定的关注。其中,也不乏学者研究语言与身份的关系。由于身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单一学科或单一理论下的研究难以解决语言与身份构建的问题。由于叙事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也有不少学者从叙事的角度研究语言和身份构建问题。但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多侧重于文学文本叙事,对于口头非文学叙事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由于身份涉及许多社会因素,庭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一个案件的相关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过程涉及大量语言的使用,且叙事参与者较多,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于这一机构语境中身份构建问题进行叙事分析。本文在叙事框架内,采用Bamberg(2012)的定位理论模型分析从故事、互动、叙述者自身三个层面分析庭审主要参与者如何通过语言构建自己的个体身份,并结合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庭审主要参与者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其集体身份。研究语料主要来源于大量公开的庭审视频,通过文字转写如实记录,选取典型片段在文中进行定性分析。随后,根据典型片段分析的结果,对本研究收集的文本资源进行标记、统计,通过数据进一步印证语言资源控制差异对于身份构建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该现象给出建议:用以有效叙事磋商策略进行语境重构,即将故事置于另一新的语境中阐释,解读出不同于原语境下的释义,从而构建出在庭审这一特定故事语境下合适的身份。本研究发现,第一,其它参与者与法官之间在语言资源控制上具有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主导故事的发展。第二,在庭审中,叙述者采用不同的语言资源控制方法可构建不同的个体身份。第三,叙事本地语境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因素也可导致个体在语言控制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个体身份构建的流动性。第四,庭审参与者的集体身份也具有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不同社会群组之间的界限。
【学位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030
本文编号:2811412
【学位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廖美珍;;法庭审判话语框架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2年06期
2 季玲;;重新思考体系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概念与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6期
3 袁周敏;;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项蕴华;;国外有关身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哲学动态;2009年07期
5 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7 王振华;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811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1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