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5:49
   清末,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引领着中国教育的方向,译学馆又是大学堂实际运行的主体之一,是全国外语及翻译教育的典型和示范。译学馆在设置和发展的过程中,其章程的制定、课程教育体系的设立,以及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与矛盾,都应成为我们京师大学堂研究中的重点。 本文以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为中心,以时间为脉络,在理清其发展历史的同时,考察其章程及课程教育体系的建构与运行,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出路,及译学馆的发展给晚清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 针对这些,本文重点考察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京师大学堂的早期曲折与译学馆的设置。京师大学堂在经历了创办、停办、恢复后,清廷终于意识到办理专业外语翻译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为译学馆的设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是在综合西方知识制度体系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既继承和发扬了同文馆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又融入了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先进理念。 二是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译学馆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与体系之间的顺应与背离。译学馆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在确立的过程中,坚持“中西会通”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一套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和译学馆的实际运行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也是清末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学生的毕业和职业选择,及其对近代教育与社会的重大影响。在译学馆的毕业考试和清末“奖励出身”制度的双重影响下,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了多元化,基本分为实官奖励、继续深造和自寻出路三种。学生毕业后在清末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大一部分都成为有识之士,为晚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清末“中体西用”思潮的广泛影响下,译学馆在课程教学设置上坚持“中西并用”原则,在充分汲取西方先进教育体制的同时,也适当加强了中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不得不说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一种继承与突破。译学馆的设置和发展,从制度、课程设置与实践,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引领着清末乃至民国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改革的潮流,充分地展现了其在清末教育改革中的示范作用。也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到了外国语言文字,逐步解除了国人对外语的排除,改变了国人看待“西语”、“西文”和“西学”的外语观。无论是知识与制度体系建设还是实践经验,京师大学堂译学馆都成为了清末民初全国外语翻译教育的典范。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529;H05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一) 有关同文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 有关京师大学堂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 有关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京师大学堂的早期曲折与译学馆的设置
    一、戊戌变法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一) 维新派的教育改革主张
        (二)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停办
    二、京师大学堂的恢复与译学馆的设置
        (一) 京师大学堂的恢复与发展
        (二)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的设置
第二章 译学馆章程的制定及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译学馆章程的制定及实施
        (一) 《拟定译学馆章程》
        (二) 《奏定译学馆章程》
        (三) 章程的细化和实施
    二、“中西并用”:译学馆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立
        (一) 课程指导思想的探索
        (二) 译学馆课程体系的建立
    三、教员聘用与学生招录
        (一) 教员的聘用
        (二) 译学馆的招生
    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译学馆课程教育与实践的考察
第三章 学生的毕业考试及其职业选择
    一、毕业考试与“奖励出身”
        (一) 毕业考试
        (二) “奖励出身”制度的存与废
    二、毕业奖励与职业选择
        (一) 毕业奖励
        (二) 职业选择
第四章 译学馆的终结与得失
    一、分科大学规划与译学馆的终结
    二、译学馆对近代教育与社会的意义
        (一) 对晚清政局与社会的影响
        (二) 对民初外语观及大学外语教育的影响
    三、译学馆的历史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香菊;易灵杰;;京师大学堂分科监督:我国大学院长角色的萌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鲍宁;;清末京师大学堂建设中的房地产问题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3年02期

3 王李金;山西大学堂的“英国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8期

4 王志强;;山西大学堂[J];文物世界;2008年06期

5 陈远;;北大为何四次被停办?[J];文苑(经典选读);2012年03期

6 胡柏彦;刘金兰;;浅谈山西大学堂的发展与演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3期

7 王李金;;山西大学堂与壬寅大学堂的兴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任镤;王文剑;白雪飞;;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山西大学堂建筑复原[J];计算机仿真;2012年11期

9 叶云生;;李端棻与京师大学堂[J];贵阳文史;2010年06期

10 王伟国;;奉天大学堂开创辽宁近代高等教育先河[J];年轻人;2019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李金;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D];山西大学;2006年

3 黄启兵;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军;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清;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杜鹏程;李提摩太在华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晶洁;近代山西留学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京国;李提摩太与中国近代改革[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5 陈艳华;近代政府与北京大学的关系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徐国萍;京师大学堂教科书编译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7 容思慧;台湾地区幼儿园大班主题课程实施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8 王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9 魏晓会;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

10 孙佳玥;美国学前课程评价的历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6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36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