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语义文化比较阐释
发布时间:2020-10-14 17:45
在历史上,我国蒙古族主要是从事畜牧业,汉族则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两个民族所操语言分属于阿尔泰语系黏着型语言和汉藏语系词根型语言。但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的功能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它的词汇及其词的结构方式所贮存和传承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马文化”就蕴藏在以“马”作为成词语素所组成的一系列词语和短语方面,研究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揭示其文化意义,是认识两个民族思维联想方式、民族心理特质和文化观念,走进民族心灵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全文由引言、结语和三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一章,对“马族词”的界定、“马”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语法功能等做一个简要说明。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是对蒙、汉两种语言中的“马族词”的组成及其语义内涵进行对比研究。将收集的蒙、汉语言中的“马族词”进行分类整理,分别进行语义范畴归纳以及语法结构分析,并观察蒙汉“马”词群的消长情况,探讨其消长原因;第三章,主要是对蒙、汉两种语言中的“马族词熟语”进行对比研究;对蒙汉“马族词”的隐喻方式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是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对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进行文化层面的解析;结语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和总结。以马为喻的崇高精神,鼓舞和润泽着人们的心灵,“马”的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内驱力。这一切都深深地蕴含在蒙、汉两种民族语言之中,并且作为这种精神文化的载体,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激励着人们为美好、幸福的未来披荆斩棘,战斗不息。
【学位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212;H136
【部分图文】:
如图 1-1语言是发展的,汉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作为家畜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从图画文字到今天的简化字“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文字大多来源于生活现实,而且都很象形。“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量的汉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0980
【学位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212;H136
【部分图文】:
如图 1-1语言是发展的,汉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作为家畜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从图画文字到今天的简化字“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文字大多来源于生活现实,而且都很象形。“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量的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如意;;白居易诗中的马意象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2 王琼;周梅;;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转移及其内部语义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8期
3 周梅;王琼;;汉语“马”词群的造词理据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王琼;董彦屏;;从范畴化认知与隐喻认知看“马”词群的生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5 申小龙;;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J];北方论丛;2013年06期
6 谢洪福;;词汇学视角汉英“马”字的比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朱银花;;中日语言中马文化的对比调查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9期
8 赵爽;;浅论杜甫的咏马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5期
9 布莉华;;谈《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10 周玉华;;李贺《马诗》隐喻性探析[J];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840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40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