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训蒙字会》字际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2:55
   崔世珍是韩国朝鲜时代最出色的语言学家,他有深厚的汉语学基础,并对汉语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训蒙字会》是朝鲜时代第一本结合实际应用情况编撰的汉字启蒙字书。从域外汉字传播的角度看,该书反映了韩国朝鲜时代对汉字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更有部分汉字失去了原来的面貌而注入了朝鲜的文化元素,对该书的研究对研究汉字在域外的传播过程及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以《训蒙字会》字际关系为研究对象,使用描写与分析法、计量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相关知识,旨在探索《训蒙字会》的字际关系特点和与中国字书的继承关系。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五章,其中二、三、四章为重点研究章节。第一章一方面介绍《训蒙字会》的成书背景,以及确立该书的编撰动机;另一方面对《训蒙字会》的体例进行描写,进一步探讨该书的体例特征。第二章以《训蒙字会》中的异体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异体关系描写和分析研究两方面入手。通过异体关系的描写发现,异体关系为一对一式占绝对优势,并且异体字和正俗字划分明确;通过异体关系分析研究发现,异体关系中同为形声字的异体关系占绝对优势,正俗关系中偏旁改换的正俗关系占绝对优势。第三章以《训蒙字会》中的古今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古今关系描写和分析研究两方面入手。通过古今关系的描写发现,体现该书古今关系阐述较少;通过古今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该书阐述的古今关系为讹误(第五章字际关系辨正做进一步辨正)。第四章以《训蒙字会》中的通假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通假关系描写和分析研究两方面入手。通过通假关系的描写发现,通假术语使用统一并且一对一式的通假关系占绝对优势;通过通假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通假关系在继承中国用字关系的基础上,另根据自身特点而发展出特殊的通假关系。第五章针对《训蒙字会》中阐述不明显和错误的字际关系,分别进行异体关系辨正、古今关系辨正、通假关系辨证和字际关系讹误辨正。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崔世珍及《训蒙字会》
    二、韩国朝鲜时期字书及《训蒙字会》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训蒙字会》的成书背景及编排体例
    一、《训蒙字会》成书背景
    二、《训蒙字会》收字原则及类目
    三、《训蒙字会》编排体例
第二章 《训蒙字会》异体关系
    一、异体字的界定
    二、《训蒙字会》异体关系描写
    三、《训蒙字会》异体关系分析研究
    四、《训蒙字会》正俗关系分析研究
第三章 《训蒙字会》古今关系
    一、古今字界定
    二、《训蒙字会》古今字关系描写
    三、《训蒙字会》古今关系分析研究
第四章 《训蒙字会》通假关系
    一、通假字的界定
    二、《训蒙字会》通假关系描写
    三、《训蒙字会》通假关系研究
第五章 《训蒙字会》字际关系辨正
    一、异体关系辨正
    二、古今关系辨正
    三、通假关系辨正
    四、字际关系讹误辨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论韩国朝鲜时期汉字字典的整理与研究价值[J];中国文字研究;2015年01期

2 马乾;;汉字字际关系论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王平;;基于数据库的中日韩传世汉字字典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文字研究;2014年01期

4 何华珍;;俗字在韩国的传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5期

5 王晓平;;朝鲜李朝汉文小说写本俗字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王平;;《训蒙字会》俗称研究[J];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7 井米兰;;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井米兰;;《韩国俗字谱》人部俗字之类型特征——基于与敦煌俗字的比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金基石;;崔世珍与韩国李朝时期的汉语文教育[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10 韩容洙;韩国汉语教学概观[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玳;朝鲜时代汉文写本异构俗字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

2 崔有镇;中韩常用汉字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宋民;韓國《新字典》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邢慎宝;《全韵玉篇》与宋本《玉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刚;《训蒙字会》俗呼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徐新伟;中韩汉字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潘志刚;古今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89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89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7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