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围观
本文关键词:论网络围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网络用语,网络围观是指在网络空间内,某些人或事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网民们的集中关注并成为被网络围观者,网民作为网络围观者在网上通过浏览、发贴、顶贴、跟贴、转贴、写博客、发微博等方式表达意见,参与讨论,进而产生网络焦点人物和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网络热门话题,这又会加速事件的传播,从而引来更多的网民进行关注。当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时,相关政府部门会介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事件逐渐冷却下来。但网民精彩的言论、建设性的意见以及通过网民自发的进行造词、造句运动所产生网络语言,都会成为当代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人数众多的网络围观者随时准备进行下一场网络围观,因为这种参与方式已经成为了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网络围观。 第一部分,对围观和网络围观进行概念界定和区分,将围观限定为现场围观,其含义就是围观者与被围观对象处在同一时空,当现场围观的人散去的时候,围观即终止。将网络围观限定在网络空间内,指网民在网上对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人物的持续关注。 第二部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出网络围观者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众声喧哗,他们可以卸下假面,用诙谐的语言对一切进行调侃和批评,进行自由的发表言论、自由的讨论,甚至可以把网络广场作为一个发泄压抑感的场域,用网络语言来进行思想的狂欢,一切行为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得到理解,因为这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网络杂语的背后,都是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个体的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体现于不同的观点之中,同语言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但只有处于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围观中,杂语现象的作用和真正的涵义,才能得到彻底理解和尊重。网络广场上的每位发贴者和顶贴者总是使用笑(包含诙谐语、俏皮话、调侃、讽刺、嘲笑等语言)和骂(包含辱骂和谩骂等)的语言来直接表达网络围观者个人和群体对被围观对象的能动反应,网络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主义。其笑、骂两重性的表现还体现在中立话语的缺乏。 第三部分,运用巴赫金的加冕和脱冕的理论来分析被网络围观者中的网络小丑形象,指出在网络广场上,形象和思想都出现了非集中化,形象和思想都不再绝对化和单一化。这种形象和思想的开放性为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对网络红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指出网络红人的目标就是给包围在现实社会中一切虚伪的、僵化的氛围注入新鲜的空气,注入另一种思维方式,让真正的思想在笑和骂中得到传播。通过对犀利哥进行个案研究,指出犀利哥在本质上是双重性的,融褒贬于一身,既赞美又贬低。犀利哥类似中世纪狂欢广场上的疯子或傻瓜,就像丑角一样,犀利哥同样是“逆向世界”或者“反常世界”的国王。但被脱冕以后,当犀利哥的穿衣风格已经不具备任何反常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狂欢式的形象时,即便想吸引网络围观者的注意力,进行自我加冕也不会成功。 第四部分,使用狂欢式的四个范畴:人与人之间毫无拘束的亲昵接触;插科打诨;俯就;粗鄙等来论述网络围观者。指出在网络广上,参与网络围观的网络围观者不是简单的人民,这些网络围观者是人民的整体。网络围观者的整体性是人民的一种共同体感受。这种共同体不是一个组织,也没人来组织,而是在每一次具体的网络围观中,每一个网络围观者的心里都明白,由于参与者众多,事件一定会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自己也不担心会遭受惩罚,因为所有的网络围观者在该事件中会形成一个共同体。网络围观者的一个现实目的就是围观事情的真相,而社会的无意识则对某些内容进行压抑,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的禁忌来进行社会过滤,从而在当下的网络广场上形成了压抑与狂欢并存的局面。 最后,,对网络围观的启蒙意义进行总结。
【关键词】:网络围观 网络语言 网络围观者 被网络围观者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H1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第一章 围观与网络围观11-15
- 第一节 围观与网络围观的概念区分11
- 第二节 围观的概念11-12
- 第三节 网络围观的概念12-15
- 第二章 网络围观中的网络语言15-31
- 第一节 网络语言与网络狂欢16-20
- 第二节 网络语言中的杂语现象20-26
- 第三节 网络语言的笑、骂两重性26-31
- 第三章 网络围观中的被网络围观者31-47
- 第一节 被网络围观者中的小丑形象31-37
- 第二节 被网络围观者中的网络红人形象37-41
- 第三节 被网络围观者个案研究:以“犀利哥”为例41-47
- 第四章 网络围观中的网络围观者47-63
- 第一节 网络围观者与狂欢式47-52
- 第二节 网络围观者的整体性52-57
- 第三节 网络围观者与社会的无意识57-63
- 结语63-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岸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语言规范[J];社会科学家;2010年11期
2 ;2000届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J];艺术·生活;2000年04期
3 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年10期
4 耿艳娥;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陈建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陈光明;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未来展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杨苏平;网络语言的超常规特征[J];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8 吕青;网络英语用语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王丕承;网络语言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J];浙江学刊;2004年06期
10 宗丽,李菁;符号理论观照下的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伟;许俐;;蛛网式航线网络特点的综合分析[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永;方锦清;刘强;;从网络科学视角探索企业合作网络[A];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学术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论文集[C];2008年
3 杨永辉;李鹏;;微波脉冲网络S参数测量方法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刘宝成;娄方;;离心水泵经济运行的几项措施[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季明;张宁;;具有随机性的确定性网络模型[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赵阳;李世锦;龙云云;沈雪梅;;传导性EMI信号识别网络特性[A];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增扬;李兵;何克清;;本体中复杂网络特性的发现[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永;方锦清;毕桥;刘强;;和谐统一的混合网络中的相称性系数转变[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耀华;姚洪兴;;股市网络的稳定性研究[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永;方锦清;毕桥;刘强;;和谐统一的混合网络中的相称性系数转变[A];第三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玉成;网络语言 我们能拒绝吗[N];北京日报;2000年
2 姚玉成;网络语言走过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吴红英;面对习作中的网络语言[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辽宁社科院 曲彦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金振邦;网络语言,关注还是漠视?[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黄小英;关注网络语言[N];福建日报;2000年
7 梁睿 陈建栋;网络语言要规范[N];光明日报;2002年
8 鲍晓倩;请对网络语言多一点儿耐心[N];经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庄严;亦忧亦患难取舍[N];吉林日报;2005年
10 姚玉成;我们能拒绝网络语言吗?[N];金融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风;复杂网络建模与典型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张彦超;社交网络服务中信息传播模式与舆论演进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常啸;生物调控网络的动力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4 朱亚丽;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姚灿中;产业复杂网络的建模、仿真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丽娜;基于链接的网络数据分类和链接预测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吕海拜;合著网络中作者的合作模式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叶镇清;自适应聚类算法挖掘网络模块结构及其在酵母蛋白作用网络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9 欧瑞秋;网络博弈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企业对抗互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波;基于派系的复杂网络及其在公交网络上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论网络围观[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2 葛伟;蛛网式航线网络结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金琴芳;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自调节的网络模型[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沈传平;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特性分析与设计[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5 林佳丽;企业网络与企业竞争力[D];汕头大学;2006年
6 张志华;工程软件网络的复杂性与社团结构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1年
7 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卓;网络视频节目主持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赵阳;俄语网络语言的修辞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徐国强;网络语言与中学生用语用词规范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网络围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