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4:00
本文关键词: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死亡,人类最为恐惧的一种现象。为了避免直接谈论“死亡”带来的恐惧,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有关死亡的替代语——死亡委婉语。目前关于死亡委婉语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死亡委婉语所蕴含的人文观念和文化心理进行挖掘。此外,也有学者们从语用、认知以及语言哲学等角度对死亡委婉语进行研究,在广度上已经有所突破。但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委婉语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研究,仍不太全面深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把死亡委婉语当作窥见汉民族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窗口。这是对“从语言中探索汉文化的历史沉积,通过语言来构建文化的价值系统模式”这一理想的实践。基于此原因,笔者将运用文化学、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知识对汉语死亡委婉语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对汉语死亡委婉语进行较为详尽细致地描写,对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进行全面、深刻的阐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创新:一、文章从语义、表现内容、构造手段以及语言固化等角度对汉语死亡委婉语进行较为详尽描写。二、对于死亡委婉语所蕴藏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进行综合研究。三、文化观念中,文章从“自然具象隐喻”和“人类活动隐喻”两个方面提出“赋予具象的隐喻观”的观点。 本文以张拱贵先生主编的《汉语委婉语词典》(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为主要语料,并综合其它文章所收集的语料。 如果文章以此为方向,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可以运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的等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地阐释,以为我国“文化的价值系统模式”这座宏伟建筑添砖加瓦。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死亡委婉语 文化观念 语言映像 文化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6
- 1.1 死亡委婉语的界定10-11
- 1.2 死亡委婉语研究概况11-14
- 1.2.1 禁忌和委婉的关系11
- 1.2.2 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1
- 1.2.3 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11-12
- 1.2.4 死亡委婉语的人文观念12
- 1.2.5 死亡委婉语的社会功能12
- 1.2.6 从认知角度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12-13
- 1.2.7 委婉语的最根本心理动机13
- 1.2.8 跨文化交际分析13-14
- 1.3 本文的写作原因、研究目的及研究价值14
- 1.3.1 写作原因14
- 1.3.2 研究目的14
- 1.3.3 研究价值14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4-16
- 1.4.1 理论基础14
- 1.4.2 研究方法14
- 1.4.3 语料来源14-16
- 第2章 汉语死亡委婉语类型16-27
- 2.1 从语义角度进行划分16-21
- 2.1.1 语义类型16-17
- 2.1.2 有无标记类型17-19
- 2.1.3 色彩意义类型19-21
- 2.2 根据死亡委婉语的表现内容分类21-22
- 2.2.1 委婉对象21-22
- 2.2.2 死亡原因22
- 2.2.3 民间风俗22
- 2.3 据构造手段分类22-23
- 2.3.1 隐喻22-23
- 2.3.2 借代23
- 2.4 从语言固化角度进行分类23-25
- 2.4.1 固定的死亡委婉语23-25
- 2.4.1.1 单音节固定死亡委婉语23-24
- 2.4.1.2 双音节固定死亡委婉语24
- 2.4.1.3 多音节固定死亡委婉语24-25
- 2.4.2 临时的死亡委婉语25
- 2.5 小结25-27
- 第3章 汉语死亡委婉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27-37
- 3.1 “死”的直称及其表达平等意识的通用婉语27-29
- 3.2 死亡婉语所映射的具有特定视域的文化观念29-36
- 3.2.1 标示等级的地位观29-30
- 3.2.2 指明归所的宗教观30-31
- 3.2.3 臧否意义的价值观31-32
- 3.2.4 赋予具象的隐喻观32-34
- 3.2.5 凸显民俗的仪礼观34-35
- 3.2.6 珍爱生命的怜惜观35-36
- 3.3 小结36-37
- 第4章 汉语死亡委婉语所呈现的文化心理37-44
- 4.1 趋吉避凶心理37-40
- 4.1.1 死亡委婉语的存在体现趋吉避凶心理37-38
- 4.1.2 宗教信仰宗旨体现了趋吉避凶心理38-39
- 4.1.3 民间祭奠习俗体现趋吉避凶心理39-40
- 4.2 求“善”心理、求“义”心理40-41
- 4.2.1 儒家忠孝思想影响下的求“善”心理40-41
- 4.2.2 “取义”、“成仁”的求“义”心理41
- 4.3 从容赴死心理41-43
- 4.3.1 古人对死的朴素理解体现出的从容赴死心理42
- 4.3.2 儒家生死观影响下的从容赴死心理42-43
- 4.5 小结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英英;;英语死亡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2 孙永兰;;浅谈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文化内涵[J];黑河学刊;2013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鹏;古汉语委婉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青青;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的英语委婉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美恩;韩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闫晓松;医院语境下医用委婉语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