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量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五代量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其中的个体量词又是数分类量词语言所特有的语法范畴。理清汉语量词的起源、发展、性质及功能,是建立汉语史的关键一步,也是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唐五代的量词体系上承汉魏下启宋元,处于从成熟走向完备的重要时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搜集并分析大量语料。我们不仅调查了唐五代史书、诗词、小说等传世文献中的量词;还以敦煌文献为重搜集了口语材料中的量词,内容涉及经济、医药、宗教、法制、军事等多个领域。第二,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科学描写并解释唐五代量词及数量结构的分类和语法特征,以及量词个体的发展和适用范围,力求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第三,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我们不仅以将敦煌文献和传世文献相比较,指出敦煌地区的特有量词和一部分量词的独特用法,而且将唐五代的量词体系同魏晋时代对照,说明继承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本期量词体系的历史地位。 与以往古汉语量词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两点。第一,注重出土文献的挖掘、整理。敦煌文献中保留了丰富可靠的口语材料,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的研究以敦煌遗书中的世俗文献为主要语料来源,兼及唐五代的史书、诗词、语录、笔记小说等传世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五代量词体系的真实面貌。第二,本文综合运用训诂学、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仔细梳理并科学阐释每个量词的演化过程,合理解释名量、动量的组合机制。此外,我们还从唐五代量词的整体着眼,从类型学角度归纳汉语量词的特点,分析这个时代的汉语如何给事物以及动作、过程分类。最后,我们还从名量词、动量词的差异入手,分析动量词相对于名量词的特点及其成因。 全文共20余万字,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方法,说明了研究的意义。其次,回顾了一百多年的古代汉语量词研究工作,辨明了是非得失,弄清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章唐五代量词总览。以表格的形式分类列出唐五代349个量词,详细考察名量词、动量词以及数量结构的语法特征,并与前代相比较指出发展。 第三章名量词研究。揭示了唐五代度量量词、借用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的来源、演变过程和适用范围。从类型学角度归纳唐五代名量词的由来、名量搭配规律,并合理阐释了汉语对名词分类的问题。 第四章动量词研究。考察唐五代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的来源、演变过程和适用范围,探讨动量词的由来、动量搭配规律。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总结出动量词相对于名量词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第五章结语。列出唐五代新生量词个体,总结全文主要观点。 本文的价值在于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考察唐五代量词体系,阐释量词演变及名量搭配规律:从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量词的特点,并在名量词与动量词相关性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唐五代 量词 敦煌文献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一章 绪论12-32
- 第一节 选题价值和主要创新点12-14
- 1.1 选题的价值12
- 1.2 主要创新点12-13
- 1.3 本文体例说明13-14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14-15
- 2.1 搜集并分析大量语料14
- 2.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14-15
- 2.3 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15
- 第三节 古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论15-32
- 3.1 第一阶段(1898-1950):初建汉语语法研究体系,对量词有了初步认识15-17
- 3.2 第二阶段(1950-1980):以共时现象和历时演变描写为主的研究17-21
- 3.3 第三阶段(1980- ):语言事实描写与理论解释、寻求规律并重21-32
- 第二章 唐五代量词总览32-56
- 第一节 量词的分类32-35
- 第二节 量词的语法特征35-56
- 2.1 名量词的语法特征35-49
- 2.2 动量词的语法特征49-56
- 第三章 名量词研究56-232
- 第一节 度量量词56-86
- 1.1 标准度量量词56-84
- 1.2 非标准度量量词84-86
- 第二节 借用名量词86-89
- 2.1 第一组87-88
- 2.2 第二组88-89
- 第三节 个体量词89-191
- 3.1 旧有个体量词在唐五代的继承与发展89-167
- 3.2 唐五代新兴个体量词167-191
- 第四节 集合量词191-221
- 4.1 旧有集合量词在唐五代的继承与发展191-210
- 4.2 唐五代新兴集合量词210-221
- 第五节 小结221-232
- 5.1 唐五代的度量量词和借用名量词221-222
- 5.2 唐五代的个体量词222-230
- 5.3 唐五代的集合量词230-232
- 第四章 动量词研究232-257
-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232-250
- 1.1 旧有动量词在唐五代的继承与发展232-244
- 1.2 唐五代新兴动量词244-250
-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250-253
- 2.1 借自名词的动量词250-251
- 2.2 借自动词的动量词251-253
- 第三节 小结253-257
- 3.1 动量词的来源以及动量搭配问题253-254
- 3.2 汉语动量词相对于名量词的特点254-257
- 第五章 结语257-260
- 参考文献260-265
- 论文类260-262
- 专著类262-263
- 语料来源263-265
- 致谢265-267
- 个人简介2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小平;;《齐民要术》数量表示法[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高启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J];敦煌学辑刊;1999年01期
5 施萍亭;本所藏《酒帐》研究[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6 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新兴量词考[J];敦煌研究;1990年02期
7 沈林;试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9 李若晖;殷代量词初探[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10 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过国娇;《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邓帮云;元代量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贺芳芳;《齐民要术》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跃;《红楼梦》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0 王远明;《五灯会元》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唐五代量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