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红楼梦》的人物姓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在文学领域、语言学领域都已取得较高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符号学领域,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通过分析《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来探究《红楼梦》人名的独特性。 以往对《红楼梦》人名的研究,多侧重在谐音命名上,或者揣测命名取义,或者归纳总结人名的构成方式。此类研究多为能指层面的静态研究,,只关注对人名本身的研究。而本文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皮尔士三元论为理论依据,对《红楼梦》的人名进行动态的分析,强调命名过程中人的动机性,突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意指关系,强调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理据联系,即人名的符号性问题。本课题所探讨的名物关系或名物思维便是词语意指关系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红楼梦》看作一个大的“符号场”,并划分为三级文本——人物姓名、人物判词和序曲以及人物的故事情节和命运结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符号之间以及符号内部之间存在着互文性,进而揭示出人名与人物之间的名物性,主要表现在人名的自然理据性、寓言性和神话性上。并且这种名物性也奠定了人名在整个“符号场”中的地位,人名不是文学形象的外在包装,而是构成整个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人名隐含了人物的全部密码以及命运信息,是作品的基础单位。
【关键词】:《红楼梦》 女性命名 名物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4;I207.4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前言8-12
- 1.1 选题依据8-9
- 1.1.1 命名理论依据8
- 1.1.2 名物思维8-9
- 1.1.3 《红楼梦》人名研究9
- 1.2 《红楼梦》人名的研究现状9-11
- 1.3 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11-12
- 1.4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12
- 2. 《红楼梦》是一个“符号场”12-14
- 2.1 《红楼梦》文本的层级结构关系12-13
- 2.2 《红楼梦》人名的元语言性质13-14
- 3. 《红楼梦》文本的“互文性”14-25
- 3.1 一级文本与二级文本之间14-15
- 3.2 二级文本与三级文本之间15-17
- 3.3 一级文本内部的互文关系17-19
- 3.3.1 十二钗姓名互文性17-18
- 3.3.2 “元、迎、探、惜”之间18
- 3.3.3 元迎探惜和琴棋书画之间18
- 3.3.4 林黛玉及其诸丫鬟18-19
- 3.4 《红楼梦》人名与字、号之间的互文关系19-22
- 3.5 文本的多义性与互文结构22-25
- 4. 《红楼梦》人名的名物关系25-29
- 4.1 《红楼梦》人名的自然理据性25-26
- 4.2 《红楼梦》人名的神话性26-28
- 4.2.1 神话的构成26-27
- 4.2.2 神话意指方式的理据性分析27-28
- 4.2.3 含蓄意指的意图性28
- 4.3 《红楼梦》人名的寓言性28-29
- 5. 小结29-30
- 参考文献30-32
- 附录:《红楼梦》三级文本32-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44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万庄;曹雪芹情、淫说管窥——读《红楼梦》第五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4期
2 李庆之;由《红楼梦》复佚引起的反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3 马谦卿;独树一帜的红学观──评《红楼寻真录》[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4 姚雪垠;要从小说美学上探讨《红楼梦》的成败得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5 弗朗茨·库恩,李士勋;《红楼梦》译后记[J];红楼梦学刊;1994年02期
6 冯黎明;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发展[J];运城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8 林锦鸿;《红楼梦》怎样写梦[J];红楼梦学刊;1996年04期
9 泉源;《红楼梦》叙事艺术的新探索───评李庆信的《跨时代的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2期
10 陈福季;自然科学家与《红楼梦》[J];华夏文化;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琛瑶;;巨资未必成巨作 翻拍未必能翻新——评新版《红楼梦》[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吴雪梅;;让《红楼梦》青春永驻[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振江;;西文版《红楼梦》: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成功的经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顾鸣塘;;论《红楼梦》中人物与回目之关系[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汪道伦;;《红楼梦》中的枢纽性人物——贾母[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6 傅安辉;;《红楼梦》的现实意义——谈巨著给当代人的警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关纪新;;一梦红楼何处醒——假如启动满学视角读《红楼梦》又将怎样[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9 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10 刘宗棠;;领会“《红楼梦》的当代意义”的R劶荹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青;从朝鲜歌剧《红楼梦》看中国的文化输出[N];深圳商报;2010年
2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李光斗;从《红楼梦》看故事营销[N];中国服饰报;2010年
3 商报记者 李雪 刘妮丽;新版《红楼梦》的生意经[N];北京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佳;新版《红楼梦》 商业没“入戏”[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侯丽;新版《红楼梦》中的艺校少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聂伟;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蕾;让中国同行惊叹[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兆燕;新版《红楼梦》让历史很受伤[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记者 陈汉辞;新版《红楼梦》“略有盈余”[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10 伍荷;《红楼梦》出国巧变身[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计文君;《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陈骁;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5 吴松林;《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7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张晓磊;鲁迅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9 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红楼梦》中“愚”的美学意蕴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任伟;《红楼梦》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禹雅慧;试析《红楼梦》的影视戏剧改编得失[D];山西大学;2010年
4 龚琼;清代《红楼梦》戏曲的艺术创造[D];集美大学;2010年
5 樊恬静;《红楼梦》意象叙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麦宇红;《红楼梦》“V+的+N”结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欢;乾隆嘉庆之际题红诗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8 郑元会;《红楼梦》中隐喻翻译的必要条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仁军;略论《红楼梦》中的贵族母亲群像[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张伟;从比较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人物对话语言翻译[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