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泰介词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4:28
本文关键词:壮、泰介词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是在语料收集和资料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进行描写分析,阐释二者的异同,探析其原因。壮、泰介词在各自的语法词类系统中是虚词的一个重要的类别,缺少词汇意义、表示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上,表现出介引和标记的共同的语法功能。在类别上,都分为六大类:表示时间,表示处所、方向,表示方式、依据,表示对象,表示原因、目的,表示比较。壮、泰介词最大的不同是在句子结构的位置上,壮语的介词与其介引的成分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泰语则相反,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壮、泰介词相同的成因主要在于二者的同源关系,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种语言都跟其他语言接触,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介词 介词短语 比较 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21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5
- 1.1 选题旨趣8
- 1.2 课题研究现状8-14
- 1.2.1 壮语介词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9-12
- 1.2.2 泰语介词的研究现状及述评12-13
- 1.2.3 壮、泰语介词的比较研究的状况13-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
-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4-15
- 2 介词15-17
- 2.1 介词的含义15
- 2.2 介词的性质15
- 2.3 介词的语法功能15-17
- 2.3.1 介词的句法功能15
- 2.3.2 介词的语义功能15-16
- 2.3.3 介词的语用功能16-17
- 3 壮、泰介词的分类及语法特征的比较17-24
- 3.1 壮、泰介词的分类及比较17-19
- 3.1.1 壮、泰介词的分类17-18
- 3.1.2 壮、泰语介词的分类比较18-19
- 3.2 壮、泰介词的语法特征的比较19-24
- 3.2.1 壮、泰介词语法特征的共同点19-23
- 3.2.2 壮、泰介词语法特征的不同点23-24
- 4 壮、泰表示时间的介词24-30
- 4.1 壮、泰表示时间段的介词24-26
- 4.1.1 壮语表示时间段的介词24-25
- 4.1.2 泰语表示时间段的介词25-26
- 4.2 壮、泰表示时间点的介词26-28
- 4.2.1 壮、泰表示时间点的介词“在”26-27
- 4.2.2 壮、泰表示时间点的介词“从”27
- 4.2.3 壮、泰表示时间点的介词“到”27-28
- 4.3 小结28-30
- 5 壮、泰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30-36
- 5.1 壮、泰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在”30-31
- 5.2 壮、泰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从”31-32
- 5.3 壮、泰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沿”32-33
- 5.4 壮、泰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向”33-35
- 5.5 壮、泰其他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35
- 5.6 小结35-36
- 6 壮、泰表示方式、依据的介词36-42
- 6.1 壮、泰语表示工具的介词36-37
- 6.2 壮、泰表示材料的介词37-38
- 6.3 壮、泰表示方式的介词38-40
- 6.4 壮、泰表示依据的介词40-41
- 6.5 小结41-42
- 7 壮、泰表示对象的介词42-50
- 7.1 壮、泰表示对象的介词42-47
- 7.1.1 壮、泰表示对象的介词“给”、“让”、“叫”42-43
- 7.1.2 壮、泰表示对象的介词“对”43-44
- 7.1.3 壮、泰表示对象的介词“和”、“跟”44-45
- 7.1.4 壮、泰语表示对象的介词“替”45-46
- 7.1.5 壮、泰表示对象的介词“向”46-47
- 7.2 壮、泰表示表示方面的介词47
- 7.3 壮、泰表示范围的介词47-48
- 7.4 小结48-50
- 8 壮、泰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50-52
- 8.1 壮、泰表示原因的介词50-51
- 8.2 壮、泰表示目的的介词51-52
- 8.3 小结52
- 9 壮、泰表示比较的介词52-58
- 9.1 壮语表示比较的介词53-54
- 9.1.1 壮语以kva~(35)(过)为介词表示比较的句子53
- 9.1.2 壮语以pei~(55)(比)为介词表示比较的句子53-54
- 9.2 泰语表示比较的介词54-55
- 9.3 壮、泰表示比较介词的比较分析55-58
- 9.3.1 壮、泰表示比较的介词的相同点56
- 9.3.2 壮、泰表示比较的介词的不同点56-57
- 9.3.3 壮、泰表示比较的介词异同形成的原因57-58
- 10 壮、泰与介词短语有关的特殊句式比较58-68
- 10.1 壮、泰“被”字句58-60
- 10.1.1 壮语的“被”字句58-59
- 10.1.2 泰语的“被”字句59-60
- 10.2 壮、泰“连”字句60-62
- 10.2.1 壮语的“连”字句60-61
- 10.2.2 泰语的“连”字句61-62
- 10.3 壮、泰“把”字句62-68
- 10.3.1 从翻译的角度反观壮语的“把”字句63-64
- 10.3.2 壮、泰汉译式“把”字句的比较64-66
- 10.3.2.1 《布洛陀经诗》里古壮语的汉译式“把”字句65
- 10.3.2.2 现代壮语的汉译式“把”字句65
- 10.3.2.3 泰语的汉译式“把”字句65-66
- 10.3.3 小结66-68
- 11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异同与其形成原因的探析68-73
- 11.1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异同68-69
- 11.1.1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相同点68
- 11.1.2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不同点68-69
- 11.2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异同形成原因的探析69-72
- 11.2.1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相同形成原因的探析69-70
- 11.2.2 壮、泰介词及介词短语的差异形成原因的探析70-72
- 11.3 小结72-73
- 参考文献73-75
- 附录75-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月清(Uraiwan Sae-Wong);汉语时间介词“在”、“从”与泰语相应时间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苏艳飞;壮泰语带被动标记句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吴丹华;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变异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谢菊花;《剥隘土语》词汇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黄荣;壮语介词语法化历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壮、泰介词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8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