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25-05-07 05:05
  现代汉语中有一系列表示空间概念的词语,同时也可以表达时间概念,这类表达在词汇和句法层面都呈现出系统性的对应,时间和空间范畴的表达之所以会有规整的对应,是因为在认知的层面这两个范畴就有着诸多联系。但是具体来讲,每个民族是如何通过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来构想时间的却有很多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非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强加到汉语身上,否则无异于削足适履,会隐藏甚至扭曲汉语语言事实背后的规律。本文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构建汉民族对于时间的独特认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参考johnson&lakoff提出的隐喻系统,但最根本的还是会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来归纳和找出汉语中时间隐喻的规律和倾向。我们认为,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维性的隐喻系统,一类是三维性的隐喻系统。一维性的隐喻系统又可以分为三类:1)、时间与自我都是静止状态,例如“以前”“之后”等;2)、时间在动,自我静止;例如“未来”、“过去”;3)、时间静止而自我在动,例如“前途”、“前程”、“回顾”等。三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包括时间和自我都静止(上个月、下一年、上半场比赛)与时...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汉语隐喻时间的方式
    1.3 本文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一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
    2.1 引言
    2.2 “前”和“后”在时间范畴中的句法考察和语义解释
        2.2.1 空间范畴中“前”和“后”的句法表现
        2.2.2 时间范畴中“前”和“后”的句法语义表现与参照项的隐现问题
        2.2.3 线性序列和参照项、目标项
        2.2.4 余论
    2.3 “来”和“去”在时间范畴中的句法语义考察
        2.3.1 “来”和“去”在空间范畴中的语义特征分析
        2.3.2 “来”和“去”与时间在动隐喻系统
        2.3.3 行走意象图式与自我在动隐喻系统
        2.3.4 余论
    2.4 结语
第三章 三维性的时间的空间
    3.1 “上”和“下”与时间和自我都静止的隐喻系统
        3.1.1 上/下+数量结构+NP/VP的句法特征和对NP/VP的语义限制
        3.1.2 “上半场”与“下半场”的中NP的语义限制
        3.1.3 “上/下NP”的词汇化
        3.1.4 余论
    3.2 “出/入”和“进入/过(了)”与自我在动时间静止的隐喻系统
        3.2.1 自我在动类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在句法层面的体现
        3.2.2 自我在动类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在词汇层面的体现
        3.2.3 “里/中”和封闭的三维实体
        3.2.4 余论
    3.3 结语
第四章 隐喻时间的其他形式
    4.1. 时间长度的衡量与事件标尺
        4.1.1 用事件衡量时长的句法表现
        4.1.2 “VP(的时间)”与“—VP”的语义转变
        4.1.3 利用事件感知时间的特点
    4.2 利用事物属性认知时间
        4.2.1 名词范畴内部的差异及语义和认知特点
        4.2.2 空间性如何与时间感知发生联系
        4.2.3 利用江河湖海感知时间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4.3 结语
第五章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本文编号:4043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4043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c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