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又”、“再”的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3:19
本文关键词: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又”、“再”的教学研究
【摘要】:汉语是一门词汇非常丰富的语言,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副词是汉语表达的重要手段,掌握好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成为学好汉语的必经之路。副词的意义和用法非常复杂,掌握起来并不容易。中国人在使用副词时一般不会出错,但这对于母语非汉语的蒙古国留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例如,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中表达重复和持续意义的副词“又”、“再”时就存在许多困难。在蒙语中表达重复和持续意义时经常会用到“dahiad”,到了汉语中就有多个词与之对应,且意义和用法都不尽相同。我们最常用到的“又”、“再”在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细致的分析比较才能很好地掌握。蒙古国留学生在使用“又”、“再”时经常会发生各种偏误,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一套科学的方法,让蒙古国留学生更好的学好副词“又”、“再”。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到我国留学的蒙古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研究出适合于蒙古国留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让蒙古国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蒙古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这些偏误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语料。本文在研究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又”、“再”的教学建议时,就是以蒙古国留学生学习“又”、“再”发生的各种偏误作为入口来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蒙古国留学生发放试卷并回收、统计、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了蒙古国留学生在学习“又”、“再”时出现的三种偏误类型,即误代偏误、错序偏误和遗漏偏误。本文同时对蒙古国留学生出现这三类偏误类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蒙古国留学生学习“又”和“再”时发生偏误并不仅是受母语的干扰,而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的。目的语规则泛化、自然度因素、教师教学的误导等等都是造成偏误的原因。了解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之后,本文对蒙汉之间表达重复、持续意义的词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又从汉语本体出发对汉语中的“又”、“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专门针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又”、“再”的教学建议:用“暂时忘记母语法”+沉浸式教学法,让蒙古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初期就努力培养汉语思维习惯;用对比分析法、预测法+学生互动教学法、循序渐进法、情景教学法,,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副词“又”、“再”进行教学。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介绍了以往学者们对“又”和“再”的研究成果,然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蒙古国留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蒙汉之间表达重复、持续意义的词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又对汉语中的“又”、“再”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提出了针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又”、“再”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又 再 偏误 教学建议 蒙古国留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选题缘由9
- (二)研究综述9-11
- (三)研究语料11
- (四)研究方法11-12
- 一、对蒙古国留学生“又”、“再”调查问卷的分析12-19
- (一)调查问卷的介绍12-13
- (二)偏误类型及原因的分析13-19
- 1. 偏误类型分析13-15
- 2. 偏误原因分析15-19
- 二、从蒙汉之间、汉语本身对“又”、“再”进行对比分析19-28
- (一)蒙汉之间“又”、“再”的对比19
- (二)汉语中“又”、“再”的对比19-28
- 1. 语义对比分析19-21
- 2. 句法对比分析21-25
- 3. 语用对比分析25-28
- 三、对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又”、“再”的教学建议28-35
- (一)从“蒙汉对比”角度提出的建议28-29
- (二)从汉语本体角度提出的建议29-35
- 1. 对比分析法29-31
- 2. 预测法+学生互动教学法31-32
- 3. 循序渐进法32-33
- 4. 情景教学法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录38-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锡尧;“再”语义分析──并比较“再”、“又”[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2 李君;殷树林;;副词“又”的语气用法[J];求是学刊;2008年06期
3 蒲喜明;副词“再”、“又”的语用意义分析[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4 姜华华;;“再”、“还”、“又”重复义的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史锡尧;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04期
本文编号:544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4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