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哈萨克语拟声词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0:07

  本文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拟声词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哈萨克语 汉语 拟声词 比较


【摘要】:汉语和哈萨克语都属拟声词相当发达的语言,两种语言之间有许多方面可供比较。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从两种语言拟声词的来源对象、语言结构、句法功能和语义理据等四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哈拟声词。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
【关键词】哈萨克语 汉语 拟声词 比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8)
【分类号】:H136;H236
【正文快照】: 拟声词(onomatopoeia)是指模仿声音而造的词,它是人类语言中最古老的成分之一。汉语中自古以来拟声词就非常丰富发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中的第一句诗,其中的“关关”就是模仿关鸠鸟在河岛上鸣叫的声音。在哈萨克语中,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哈森;论现代汉语拟声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徐明;汉语、英语拟声词异同探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伟;郭海云;;英汉可及性标记系统对比研究及照应指称语的翻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维贤;;对比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晓康;;英汉谚语结构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3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4 高洁宇;评INCOTERMS 1990中译本[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钟建玲;英汉文化词语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建华;英汉呼语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刘婷婷;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D];外交学院;2001年

8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永生;主位与信息分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4期

2 王寅;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象似性的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6期

3 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桃;艾君华;;双语教学的价值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鲜芸;;符号的象似性原则与汉语研究[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3 李丽丽;陈碧银;;小议汉语离合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4 盛辉;;论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成世勋;;哈萨克语和汉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焱;杨鸿冕;;不同时期汉语外来词特点与社会心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战音平;陈姗姗;金鑫;;汉语常用字构词能力的统计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8 王丽;;英汉委婉语社会功能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9 刘园园;;浅析汉语当中英语流行词汇与它的文化意义[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10 李晓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朱海燕;刘丰;;英语俚语和汉语习语:中美亚文化群的一面镜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孙朝奋;;写“简”、识“繁”、“打”拼音和汉语的规范[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韩希昌;;韩语和汉语里的“口”和“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9 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严辰松;;关于“字”的一些认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成;网络语言威胁汉语“纯度”[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俞瑾;谁动了我们的汉语[N];成都日报;2005年

3 ;汉语的力量[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05年

5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6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郑立华 邬凤英;世界汉语大会掀起汉语潮[N];中国商报;2005年

8 记者 汪大勇;北京语言大学 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30年助推汉语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08年

9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韩曦;“年轻人掌握了汉语,才能更好地设计未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2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5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曾常红;汉语论辩体语篇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瑞梁;汉语语用标记之语用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宋帆;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和泰语量词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氏红凤;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永华;新疆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彦云;现代汉语歧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4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4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