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状量词“行”、“列”、“排”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8:14
本文关键词:“行”状量词“行”、“列”、“排”研究
【摘要】:“行”状量词“行”、“排”、“列”是汉语当中常常使用的三个量词,三者在汉语中,存在交叉使用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立足于历时与共时的两大层面,我们打算通过对从北京大学语料库、中央研究院汉语典籍语料库等收集相关的语义事实语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隐喻、转喻、范畴化、意象图示等理论,使用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等。试图从三者的语义源头出发,分析三者的语义演变,从而更好对共时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共时层面上,试图从得到的语义发展流程图出发,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料为我们呈现的上下文的语境,从而考察分析三者的语义特征,进一步结合语义特征对搭配对象的选择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三者与名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搭配时,表现出来的语义的区别,以便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从而揭示三者的搭配规律 第一章,从纷繁复杂的古汉语典籍中找到相关语料,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得到了“行”、“列”、“排”的语义发展流程图分别为:交叉通行的道路→士兵组成的行列→与数词连用修饰士兵组成的行列,发展为量词→NP的修饰对象扩大到其它类型人组成的行列→再次扩大修饰对象;分解、分裂→排列→排列有序的行列→与数词连用,发展为量词→修饰对象进一步扩大;排开、推挤→排列、编次→与数词连用,发展为量词→修饰对象的范围扩大。 第二章,简述“行”状量词相同的语义特征为:[+成形性]、[+成状性]、[+成序性],创新性地联系语义发展流程图,结合现代汉语语料着重对“行”状量词聚合对象排列的成因、方向、长度、状态等进行分析、统计、考察,研究得到“行”状量词重要的区别语义特征:“行”具有[+条状性]、[+横向];“列”具有[+条状性]、[+纵向]、[+外形长]、[+整体性];“排”具有[+条状性]、[+动作使成性]、[+严态性]。这些较全面、准确的区别性的语义特征对现代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联系源流发展来分析“行”状量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思路相信能给他人的研究带来启发性。 第三章,在语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三者的语义特征对名词性和形容词性的搭配修饰成分的选择。其中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分析,主要从三者共用、两两共用、独用的三个角度进行,考察了“行”状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情况,并对特殊的搭配隐藏在背后的认知的规律进行揭示;对形容词性搭配成分的选择分析,主要从“行”状量词与“大、小、整、长、短、横、竖、直、斜、纵”十个形容词的搭配进行归纳,得到“行”与“大、短、直、斜”,“列”与“大、短、横、直、斜”,“排”与“短、直”搭配偏少甚至没有,从而对宗守云归纳的搭配表格进行调整。 本文探析了三者的源流,得到了三者的语义特征,考察分析了对名词性和形容词性搭配修饰成分的选择,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究了三者和搭配修饰对象背后的认知规律。本文的研究能为后人研究量词小类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行”状量词 行 列 排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0. 引言8-15
- 0.1 选题缘由和意义8-9
- 0.1.1 选题缘由8-9
- 0.1.2 研究意义9
- 0.2 研究的材料来源、理论与方法9-10
- 0.2.1 研究的材料来源9
- 0.2.2 采用的理论和方法9-10
- 0.3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10
- 0.3.1 研究对象的确定10
- 0.3.2 相关概念的界定10
- 0.4. 前人研究综述10-14
- 0.4.1 相近小类量词的研究10-12
- 0.4.2 “行”、“列”、“排”的研究12-14
- 0.5 从相关研究现状看本文研究14-15
- 1. “行”状量词的语义探源15-22
- 1.1 “行”的语义来源及演变15-17
- 1.2 “列”的语义来源及演变17-19
- 1.3 “排”的语义来源及演变19-22
- 2. “行”状量词的语义特征22-30
- 2.1 “行”状量词相同的语义特征22-23
- 2.2 “行”状量词不同的语义特征23-30
- 2.2.1 排列的成因23-24
- 2.2.2 排列的方向24-26
- 2.2.3 排列的长度26-27
- 2.2.4 排列的状态27-30
- 3. “行”状量词对搭配对象的选择30-44
- 3.1 名词性搭配对象的选择与分析30-39
- 3.1.1 三者共用搭配对象30-34
- 3.1.2 两两共用搭配对象34-36
- 3.1.3 独用搭配对象36-39
- 3.2 形容词性搭配对象的选择与分析39-44
- 3.2.1 “行”39-40
- 3.2.2 “列”40-41
- 3.2.3 “排”41-44
- 4. 结语44-45
- 注释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丽;陈明富;;古代“树木”个体量词历时考察[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2 伍和忠;;“线状”量词语义辨析及语用功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叶桂郴;李鸣镝;;一组表示事物切分结果的量词“段”“节”“截”的历时考察[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宗守云;;从“段”和“股”的泛化看量词泛化的一般途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姚双云,樊中元;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6 罗远林;关于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的补充考察[J];汉语学习;1988年04期
7 董雪松;;量词“帮”、“群”、“伙”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8 孟繁杰;;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敏;;名量词“道”与“条”的辨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10 李计伟;;论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J];语文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6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