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词类功能转移的几点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汉语词类功能转移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词类功能转移的性质判定,认为判定兼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对"特征原则"重视不够的情况,并补充了"结构原则"。提出活用向兼类的转变是一种词汇扩散,但是活用和兼类是有界限的。书面语中凝固化的现代汉语词类功能转化的能力等级存在差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方位词、代词数词、量词拟声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语气词。表述功能是形成转化能力不等式的首要因素,上述转化能力不等式大体上符合郭锐建立的表述功能不等式:陈述指称修饰辅助。表述功能的地位越高,其转化能力越强。最后讨论了实词词类转化的方向性:实词的兼类不具有单向性,各种兼类中既存在谓词体词化方向,也存在体词谓词化方向,实词之间的功能转化是词汇化而不是语法化。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功能转移 兼类 表述功能 词汇化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语动词与词类功能转移的语义功能语法研究”(项目编号:NKZXA1104)资助
【分类号】:H146.2
【正文快照】: 一、词类功能转移的性质判定词类的功能转移包括活用和兼类。兼类又分狭义兼类和广义兼类。(郭锐2002)前者是同一义项,如“长期、真正”,叫同型兼类;后者是不同义项,如“典型、通知”,是词汇学上多义词,叫异型兼类。由于计算机不能辨识两类区别,所以郭锐(2002)主张两类都算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3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4 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J];中国语文;1996年01期
5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6 谭景春;;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7 安华林;从两种词表看名、动、形兼类的处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红花;HSK甲级词中的兼类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晁瑞;;ABB状态词构式的结构整合与意义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赵日新;从系统思想看索绪尔的语言学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刘向东;;汉语词类划分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荆莉;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张宏;;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6 陈纪建;;三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方法论问题——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的反思[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刘坤坤;曾东京;;从《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看汉英熟语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玉磊;上海市部分高中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开展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琦;中华老字号商标命名的语言文化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曾德祥;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高林波;谈汉语书面歧义结构的形成[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林立;;名词动词兼类和词典标注词性问题[J];辞书研究;1982年01期
5 苏宝荣;汉语语文辞书的词性标注及其对释义的影响[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6 刘哲;《现代汉语词典》义项划分刍议[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7 赵大明;汉语语文词典标注词性的难点[J];辞书研究;1999年01期
8 李红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如何标注词性[J];辞书研究;1999年01期
9 刘天瑞;试论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10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颖;;形容词带宾语现象与“兼类说”[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邓艳平;黄维;;“摩天”词性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4期
3 张小柳;;赣语新余(水北)方言“X+人”式形容词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年05期
4 刘苑;;试谈兼类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可能带来的病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5 刘继超;;试谈词的兼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霍晶莹;;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胡月仓;李凤霞;;“副+名”组合中名词的语义和词性的确定[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黄颖佳;;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J];语文学刊;2008年14期
9 陆福庆;;试论兼类词的义项建立原则[J];辞书研究;1987年01期
10 孙利萍;;现代汉语兼类词与N的V结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新传;;余江话的“里”尾[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宁;苑春法;黄昌宁;;汉语名词和形容词的聚类算法研究[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敏;;形容词与否定副词“不”组合的语义、句法制约[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王洁;荀恩东;宋柔;;兼类词排歧的一种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成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辨析[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9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华;也说“楼××”类ABB式新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康丽丽;ABB式形容词初探[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朱文献;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黄继林;说夯[N];扬州日报;2006年
5 王一民;“排忧解难”中的“难”怎么读?[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6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徐斐;金华方言撷趣[N];金华日报;2005年
8 刘永耕;“弘、宏、洪、鸿”四字的分工和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9 董淑慧 王泽鹏;“似X非X”用法补正[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雯;类型学视角下西语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的位置及其与汉语形容词定语的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成进;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7 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晨;“形容词+动态助词”结构初探[D];山东大学;2009年
2 孙博;《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级词汇词性标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鸣宇;现代汉语“可X”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和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副兼类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申兰秀;汉语双音节兼类词中的汉韩同形词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6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7 杜朝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兼类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9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