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韩国学生学习“了”的母语负迁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1:13

  本文关键词:韩国学生学习“了”的母语负迁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韩对比 “了” 偏误分析 母语负迁移 教学策略


【摘要】:汉语和韩语在词汇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语法却截然不同。由于汉韩语言之间这种“似是而非”的相似性,使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受到的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都非常显著。尤其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了”的学习,韩国学习者更是感到困难重重。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关于“了”的本体研究的研究进展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针对韩国学生学习“了”时受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通过对“了”的用法的分类总结和汉韩对比,,归纳了韩国学生学习“了”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分析了其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具体机制。同时提出了针对以上偏误类型的具体教学策略,从而为对韩汉语教学中“了”的有效教学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汉韩对比 “了” 偏误分析 母语负迁移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 研究缘起8-9
  • 二、 研究方法9
  • 三、 文献综述9-11
  • 第一章 从汉韩对比角度看“了”的分类11-18
  • 第一节 “了”与对应的韩语词尾结构11-15
  • 一、 “了”与词尾“”11-14
  • 二、 “了”与助词“”14
  • 三、 “了”与连词“”14
  • 四、 “了”与固定结构“ ”14-15
  • 第二节 “了”在韩语中被省略的情况15-16
  • 一、 “了”表示两个动作密切相连时15
  • 二、 “了”表示各种语气时15-16
  • 第三节 “了”在汉语中被省略的情况16-18
  • 一、 否定句中16
  • 二、 引述句中16-17
  • 三、 谓语后的宾语为谓词性宾语时17
  • 四、 程度副词作状语时17
  • 五、 频率副词作状语时17-18
  • 第二章 母语负迁移与偏误实例分析18-26
  • 第一节 “了”与韩语词尾等结构简单替换18-21
  • 一、 “了”与词尾“”简单替换18-20
  • 二、 “了”与助词“”20-21
  • 三、 “了”与连词“”21
  • 四、 “了”与固定结构“ ”21
  • 第二节 负迁移造成“了”的其他遗漏21-23
  • 一、 两个连续动作间“了”的遗漏22
  • 二、 语气助词“了”的遗漏22-23
  • 第三节 负迁移造成“了”的冗余23-25
  • 一、 否定句中23
  • 二、 引述句中23
  • 三、 谓语后的宾语为谓词性宾语时23
  • 四、 程度副词作状语时23-24
  • 五、 频率副词作状语时24-25
  •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教学策略与教学技巧26-32
  • 第一节 辨析“了”的负迁移与其他偏误原因26-27
  • 第二节 预测难点进行对比教学27-28
  • 第三节 教学分清主次循序渐进28-29
  • 第四节 合理编排练习巩固成果29-31
  • 本章小结31-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4
  • 致谢34-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忠;“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2 韩在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3 张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4 徐建宏;汉语助词“了”与韩国语词尾“■”的对比[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程伟民;对外汉语教学中“了”(le)的语法项目及其等级切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7 杨寄洲!100083;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项目的排序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8 王媛;;“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9 赵立江;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2期

10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1期



本文编号:629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29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