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庄子》“三言”的语境分析
本文关键词:顺应理论视角下《庄子》“三言”的语境分析
【摘要】: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富成效的理论之一。我国的语用学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语用学思想就相当丰富。《庄子》是庄子的学术思想汇集,聚焦于对“道”的探索和阐释。在庄子看来,“道”本身并不可言说,,所以“道言悖论”的出现使得庄子在言说方式上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并创造性发明了“三言”的言说方式,即“寓言”、“重言”、“卮言”,“三言”概念蕴含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顺应理论是由语言学家耶夫·维绪尔伦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顺应理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论,试图解释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如何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进行各种顺应,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庄子》中的“三言”进行语用分析研究,挖掘庄子的语言观,主要从语境顺应的角度探索庄子“三言”言说方式形成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三言”的形成是庄子为达到对“道”的宣扬而做出的一种语境顺应。本文将深入地分析“三言”在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中对其各要素的具体顺应。“三言”是庄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顺应理论指导的分析下,“三言”这一特殊言说方式将会更加清晰地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庄学在西方的传播。
【关键词】:《庄子》 “三言” 顺应理论 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Contents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3
- 1.1 Important terms in this thesis8-10
- 1.2 Motivation of this research10-11
- 1.3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1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6
- 2.1 Introduction to Chuang-Tzu and Chuang-Tzu13-15
- 2.1.1 The person of Chuang-Tzu13
- 2.1.2 The book of Chuang-Tzu13-15
- 2.2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g-Tzu15-16
- 2.3 Chuang-Tzu study abroad16-18
- 2.4 “Sanyan”: approach to advocate “Tao”18-21
- 2.5 Domestic research on “Sanyan”21-26
- 2.5.1 Role of “Sanyan” in Chuang-Tzu22-23
- 2.5.2 Related research on “Sanyan”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23-26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5
- 3.1 Proposal of Adaptation Theory26-27
- 3.2 Making choices27-28
- 3.3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28-30
- 3.4 Four angles of adaptability research30-35
- 3.4.1 Contextual correlates31-32
- 3.4.2 Structural objects32-33
- 3.4.3 Dynamics33
- 3.4.4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33-35
- Chapter Four Exploration into the Choice of “Sanyan”35-54
- 4.1 “Sanyan” in Chuang-Tzu35-37
- 4.2 Basic information of context37
- 4.3 Communicative context adaptation37-49
- 4.3.1 Adaptation to physical world37-39
- 4.3.2 Adaptation to social world39-48
- 4.3.3 Adaptation to mental world48-49
- 4.4 Linguistic context adaptation49-54
- 4.4.1 The virtual context in Chuang-Tzu50-51
- 4.4.2 Linguistic context adaptation51-5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4-56
- Bibliography56-60
- Appendix60-64
- Publications64-65
- Acknowledgements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花;从色彩意义的变化看“三言”古今同形复音词[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孙义梅;“三言”中商人形象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刘军华;在真情与理性之间徘徊——论“三言”女性形象的矛盾性[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03期
4 苏建新;“三言”“两拍”中的词与词人[J];天中学刊;2003年01期
5 向志柱,陈兮;“果报”观念和逻辑与“三言”的叙事[J];学海;2003年02期
6 杨岚;“三言”对封建政治秩序的维护意识[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郭文丽;;论“三言”小说新的表现意趣及引发原因[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费洪根;王若明;;“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J];东疆学刊;2006年02期
9 苏明海;;浅析《十日谈》与“三言”中情爱伦理观的新变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刘传芳;;“三言”与苏州——基于清光绪《苏州府志》的一种解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欢欣;;“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探析[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3 周均美;;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桑林峰;“三言”改文风[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先刚 张锋;“三言”措施搭建联系服务群众“连心桥”[N];毕节日报;2014年
3 乔修峰;美国学者谈冯梦龙“三言”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蔡家园;由“悟想”抵达自由[N];文艺报;2014年
5 ;晚明文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N];解放日报;2007年
6 彭彤、邢朝、驻站记者付文武;格言励志 赠言寄情 警言提示[N];战士报;2010年
7 王小鲁;红楼梦超市[N];中国邮政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德福;《庄子》散文“三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炜;“三言”中商人的婚姻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瑞雪;“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8年
3 钱娜;“三言”中知识男性之情欲心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勇强;“三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比较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金艳;论“三言”的教化色彩[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洪娟;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梁莉;论“三言”中的偶然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若明;“三言”叛逆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6年
9 丁蕾;“三言”女性形象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子越;“三言”审美价值取向探析[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0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