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量度形容词“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解释

发布时间:2017-08-30 00:01

  本文关键词:量度形容词“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量度形容词 “多” “少” 不对称


【摘要】: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立足不对称和标记论,对量度形容词“多”和“少”在构词、搭配和句式中的现象加以描写,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全文的主体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量度形容词"多”和“少”的构词不对称现象。“多”和“少”的基本义分别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大和小,而两者在基本义上的差别和词义引申途径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作为语素成词时表现出不同的构词能力,主要体现在构词数量和构词方式的不同,而“多”的构词数量明显强于“少”,构词方式更多样。 第二部分考察量度形容词“多”和“少”在句法分布上的不对称。"多”相对于“少”有更强的构词能力,体现在句法分布上则可以进入多种格式表达更丰富的意义,而“少”则相对贫乏。典型性的不对称重点体现在“多”和“少”在“得”后面作补语的差异,作状语则受动词本身特点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部分考察量度形容词“多”和”少”在句类构式层面的不对称。“多”和“少”由于在作补语时的不对称差异明显,导致两者在差比句中的不对称现象也最为明显。在疑问句中的不对称考察则更多涉及语用方面的分析,感叹句中的不对称现象关乎认知能力的不同和且与两者的词义有直接关系,,祈使句中的分布差异重点在于肯定性祈使句和否定性祈使句中。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量度形容词"多”和"少”的构词能力不对称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和解释;2.对量度形容词"多”和"少”在差比句和祈使句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系统描写和解释。
【关键词】:量度形容词 “多” “少” 不对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9-12
  • 1.1.1 研究对象及内容9-10
  • 1.1.2 理论依据10-11
  • 1.1.3 现实依据11
  • 1.1.4 研究意义11-12
  •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2-15
  • 1.2.1 关于量度形容词的研究12
  • 1.2.2 关于不对称和标记理论的研究12-13
  • 1.2.3 关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13
  • 1.2.4 关于“多”和“少”的研究13-14
  • 1.2.5 前人研究的不足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14-15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5-17
  • 1.3.1 研究方法15
  • 1.3.2 语料来源15-17
  • 第二章 “多”和“少”构词能力的不对称考察17-37
  • 2.1 “多”和“少”的语义属性17-27
  • 2.1.1 “多”的基本义17-18
  • 2.1.2 “少”的基本义18
  • 2.1.3 “多”和“少”的引申义18-23
  • 2.1.4 “多”和“少”语义属性的认知解释23-27
  • 2.2 “多”和“少”构词能力的不对称27-34
  • 2.2.1 “多”和“少”构词数量的不对称27-30
  • 2.2.2 “多”和“少”构词方式的不对称30-33
  • 2.2.3 “多”和“少”构词不对称的认知解释33-34
  • 2.3 “多少”的语义范畴和句法语义属性考察34-36
  • 2.3.1 “多少”的语义范畴34-35
  • 2.3.2 “多少”的句法语义属性35-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多”和“少”句法分布的不对称考察37-49
  • 3.1 “多”和“少”与动词搭配的不对称37-44
  • 3.1.1 “多”和“少”作状语的不对称37-41
  • 3.1.2 “多”和“少”作补语的不对称41-44
  • 3.1.3 “多”和“少”与动词搭配不对称的认知解释44
  • 3.2 “多”和“少”与形容词搭配的不对称44-48
  • 3.2.1 “多”和“少”作补语的不对称45-47
  • 3.2.2 “多”和“少”与形容词搭配不对称的认知解释47-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多”和“少”在句类构式中的不对称考察49-71
  • 4.1 “多”和“少”在陈述句中的分布49-59
  • 4.1.1 差比句的肯定49-57
  • 4.1.2 差比句的否定57-59
  • 4.1.3 语用分析和认知解释59
  • 4.2 “多”和“少”在疑问句中的分布59-63
  • 4.2.1 “多”和“少”在是非问句中的分布60-61
  • 4.2.2 “多”和“少”在正反问句中的分布61-62
  • 4.2.3 语用分析和认知解释62-63
  • 4.3 “多”和“少”在感叹句中的分布63-66
  • 4.3.1 “多”和“少”在感叹句中表感叹的方式63-66
  • 4.3.2 语用分析和认知解释66
  • 4.4 “多”和“少”在祈使句中的分布66-69
  • 4.4.1 “多”和“少”在肯定性祈使句中的分布66-68
  • 4.4.2 “多”和“少”在否定性祈使句中的分布68-69
  • 4.4.3 语用分析和认知解释69
  • 4.5 本章小结69-71
  • 第五章 结语71-73
  • 5.1 本文的结论71-72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72-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梅;;浅论空间量度形容词的句法特点[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2 刘苹;;成分语义特征和语义关系对“VA了”述补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制约[J];长江学术;2010年04期

3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4 胡壮麟;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现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5 张克定;汉语语用否定的限制条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陈昌来;占云芬;;“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J];汉语学报;2009年03期

7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8 范晓;V得句的“得”后成分[J];汉语学习;1992年06期

9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对读者意见的回复[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10 周红;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756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6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7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