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学的学科重建和科学再造
本文关键词:中国修辞学的学科重建和科学再造
【摘要】:中国传统修辞学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重建,在以语言为核心的技巧论的基础上,延展到功能和行为层面;二是科学再造,借助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实证方法,逻辑与事实相统一的精密设计,逐步修正中国修辞学单一、粗略的研究模式,进而构建真正科学的中国修辞学体系。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中国修辞学 学科重建 科学再造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102)“汉语修辞学方法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学科”与“科学”:修辞学的定位与定性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在现代,修辞学都是一块“是非之地”,关于它的价值评判、科学评判、学科评判的争论一直未曾断绝。价值评判如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修辞学是诡辩术,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修辞学是进步社会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群;;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夸张形式描述与解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肖莉;林钰婷;;中国当代小说冷叙述的修辞策略[J];东南学术;2010年05期
3 肖翠云;;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J];东南学术;2011年03期
4 肖翠云;;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文学与政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5 谭学纯;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谭学纯;中国修辞学学科发展忧思[J];福建外语;2002年02期
7 肖莉;林钰婷;;元叙述:叙述者“侵入式”叙述与传统叙述的似真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谭学纯;国外修辞学研究散点透视——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郑颐寿;;修辞之“广义”“狭义”相对论[J];南平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10 高群;;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长河;;环境话语中委婉修辞法的生态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干宁;;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的比较与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刘旺余,郭丽;英语中的排比[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刘旺余;英语中的委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李利敏;;试论高尔吉亚的政治修辞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谭学纯;修辞幻象及一组跨学科相关术语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李佳;;中德委婉语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肖婷华;;《风景》的修辞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涂芊;;杜诗叠字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柳劲;;平常词语艺术化的逻辑基础与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李丽霞;;来自远古的朝圣——崇“九”的溯源和“九”的象征与潜比[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家珍;;谈文学语言信息的传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祝敏青;;小说辞章编码与解码的界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林达洁;;打破常规 异物重组——王蒙意识流小说语言变异谈[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周淼;;《午后悬崖》语境差的建构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8 钟玖英;;谈修辞学“困境论”之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9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牛力;;人物专访节目的主持人微观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郑宜兵;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泛化的影响因素和语用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5 马晓晨;元话语理论的应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褚金勇;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磊;化妆品广告语言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程道光;行政公文语义的模糊语义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群;;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夸张形式描述与解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肖东发;杨虎;刘宝生;;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李廷扬;修辞学性质刍议——兼与郑荣馨先生商榷[J];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5 胡智飞;;叙述主体“我”与小说修辞意识[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陈本益;新批评的文学本质论及其哲学基础[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任剑涛;政治的认知方式——政治现象描述与政治精神省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邹振环;接受环境对翻译原本选择的影响——林译哈葛德小说的一个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郑颐寿;论辞章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0 郑颐寿;汉语辞章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吕叔湘、张志公倡建汉语辞章学四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广艺;;中国修辞学的自省意识[J];云梦学刊;1993年01期
2 一介;中国修辞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海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J];修辞学习;1995年02期
3 ;中国修辞学会2002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召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中国修辞学会换届选举产生第9届理事会[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5 李胜梅;中国修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纪要[J];修辞学习;1997年04期
6 郑媛;21世纪的中国修辞学:路在何方——“首届中国修辞学多学科高级学术论坛”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1期
7 余心;中国修辞学会修辞学理论研讨会在我院举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0年01期
8 吴礼权;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9 吴礼权;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10 尚今;;中国修辞学会第六届年会暨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J];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修辞学会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2002年学术会议纪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刘延新;;推动中国修辞学走向新纪元——读《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郭焰坤;;中华元典修辞学思想文质观探微[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范玉柱;;继往开来又一春——读王希杰《修辞学导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万云;;王希杰的修辞学研究三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春卉;;自我完善 精益求精——评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版[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化鹏;;二十世纪中国修辞学的丰碑——纪念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出版十周年[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孟建安;;《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的特点与价值[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颐寿;;中国修辞学会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李维琦;;读王希杰《汉语修辞论》感言[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冠连 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修辞学路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建民;中国人类学向何处去?[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谭学纯 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文学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修辞学转向”与中国修辞学的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陈瑜因;语词的力量,在于记忆这个时代[N];解放日报;2004年
5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6 周维军;道技并进 学艺兼修[N];美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谢震霖;两岸语汇交融助推汉语发展[N];文汇报;2006年
8 郑建鹏;大学修辞教学理论的困境与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缪迅;大学生中文教育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10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田毅鹏;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连晓霞;《金光大道》: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文学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红;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可;从广义修辞学视角解读言语接受者的作用及其对表达者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育红;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话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春婷;广义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君;禅宗语言的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莹;报刊时事新闻英语的修辞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吴东晖;《笑傲江湖》小说文本修辞幻象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晓慧;从认知角度分析新闻英语语篇的修辞现象[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徐芳;海尔企业话语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勇卫;“~酒”“酒~”语义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静;修辞的两重性初探[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2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1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