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量词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类型学取向
本文关键词:壮语量词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类型学取向
【摘要】:壮语是分类词强势型语言的代表,壮语分类词也因而备受关注,几十年来在汉语量词理论的观照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多年来的研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很难被语言类型学家所引用,这和壮语作为分类词强势型语言代表的身份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壮语分类词研究亟需吸收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壮语分类词放在整个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参照类型学的描写框架,借助分类词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相关参项的表现形式与其它分类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壮语分类词的共性与殊相。
【作者单位】: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 壮语 量词研究 分类词 类型学
【分类号】:H218
【正文快照】: 国内语言学界大多倾向于把“量词”视为汉藏语系一大特点,然而,世界语言调查尤其是跨语言调查显示,量词/分类词语言在东亚、东南亚、中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以及其它一些地区都有分布。[1]分类词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特征,因此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目前,分类词系统的研究尤其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航;文安;;壮语类属词头与壮语量词的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2 ;壮语及相关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量词“站”、“铺”、“塘”考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3 袁家骅;;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J];民族语文;1979年02期
4 张元生;;武鸣壮语的名量词[J];民族语文;1979年03期
5 游汝杰;;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J];民族语文;1982年02期
6 梁敏;;壮侗语族量词的产生和发展[J];民族语文;1983年03期
7 周耀文;方峰和;;壮语傣语名量词的差别及其缘由[J];民族语文;1984年02期
8 覃晓航;;壮语量词pou~4的来源[J];民族语文;1992年04期
9 薄文泽;壮语量词的语法双重性[J];民族语文;2003年06期
10 覃晓航;关于壮语量词的词头化[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祥;覃凤余;;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永斌;曹凯;;历史语言学族群史观的演变及其解释模型[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3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J];布依学研究;2004年00期
4 祝清凯;;论方言差异的形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黄南津;杨粒彬;;《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词汇频率分布研究[J];创新;2012年02期
6 林河;;一个被中国历史遗忘了的伟大民族——论中国“粳民”(荆蛮)在中华民族史上的重要地位[J];长江文化论丛;2001年00期
7 袁冰洁;;浅析双江拉祜族七十二套路打歌歌词中的四音格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9期
8 刘朝华;;民族语学习动机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10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韦学纯;;历史音韵学和语言年代学视野的水汉民族渊源[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芳;汉语核心词“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尹巧云;德昂语长短元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翠;俄语语序的语言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泰)PANPRAPA TANPAIBOON;(陈晶晶);壮泰否定句与言语行为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杨芬;龙岗壮语语音系统特点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7 许亚冷;泉州方言程度副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孟根陶古斯;蒙古语阿巴嘎、阿巴哈纳尔土话方言地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韦秀芬;双桥壮语疑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覃其文;壮语周村话副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2 A.Y.Aikhenvald;张峧;;《分类词——名词分类系统的类型》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3 周振鹤 ,游汝杰;古越语地名初探——兼与周生春同志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陈光磊;;关于“们”与“-S”[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5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方言;1980年03期
6 黎纬杰;广州话量词举例[J];方言;1988年01期
7 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J];方言;1989年01期
8 颜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的两个语法特点[J];方言;1993年01期
9 施其生;;广州方言的“量+名”组合[J];方言;1996年02期
10 李蓝;;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J];方言;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阮春面;现代汉语和越南语数量短语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艳;汉语量词和黎语量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守云;;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4期
2 唐国富;壮文的实用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韦以强;关于壮语文使用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4 陆天桥;汉语“是”在壮语中的同源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蒙元耀;壮语的后置状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6 蒙元耀;壮傣侗语言底层之比较[J];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02期
7 郑贻青;壮语德靖土语的否定方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8 韦景云;那新壮语的描绘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李旭练;都安壮语趋向动词?o:k~7的介词化过程[J];民族语文;1998年05期
10 ;壮语及相关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量词“站”、“铺”、“塘”考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2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元生;;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5 陈大亮;;中西译论在理论类型上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江轶;;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雷楠;;凤凰山畲语词汇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孙宏开;刘光坤;;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的几个问题[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刘福铸;;莆仙方言独特的“诗”[(?)]声母研究[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覃海明 通讯员 黄如猛;我区推广使用壮语文工作有创新[N];广西日报;2003年
2 韦淑珍;壮语信息处理系统亟待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王奇;语信司赴广西调研民族语言文字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记者 蒋林邋本报实习生 陆丽源 任凤芝;纪念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50周年[N];广西日报;2007年
5 覃祥周;广西首本壮语文教材在港发行[N];西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玲;他们,为壮语言文化传承而努力[N];南宁日报;2009年
7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孙宏开 采写整理 本报记者 赵志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周耀文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王远新;以文载言 共享同一片蓝天[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邓艳霞邋实习生 李日章;推广壮民族语文 传承壮民族文化[N];南宁日报;2007年
9 ;民族语言文字简介(四)[N];贵州民族报;2011年
10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韦茂繁;下坳壮语参考语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齐旺;台语北部方言核心词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2 马文妍;柳江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3 谢海洋;马山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杨威;双定壮语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李闻文;壮侗语族语言致使表达类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王煈;清塘壮语核心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蒙桂秀;巴马壮语饮食词汇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韦秋珍;覃塘勾漏粤语与壮语关系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兰雪香;柳城县六塘壮语代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10 吴秋兰;露圩壮语汉借词声母的历史层次[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4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1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