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闽南方言声母历史层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0:23

  本文关键词:闽南方言声母历史层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闽南方言 声母 文白异读 历史层次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五个方言点声母今读类型来探讨它们复杂的历史层次。我们知道文读和白读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然而在文读、白读的内部还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为了探讨这些历史层次,准确描写语言现象,深入对比分析语料,本文主要采用了平面描写和理论相结合、材料归纳和分析演绎相结合、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闽南方言声母历史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浊声母的讨论,一直比较分散。本文根据五个闽南方言点的声母系统今读类型,,分别对它们的文读和白读进行较为系统的层次分析。本文对心、邪、生、书、禅母在闽南方言中的分合情况及其历史层次有较详细的论述。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闽南方言的基本情况,闽南方言及闽南方言声母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使用的符号,交代了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了五个方言点的地理和音系概况,并对五地音系进行了初步对比。第三章将声母分为8类,对它们的文白读类型进行描写,探讨了它们的历史层次。第四章是对本文的回顾总结。
【关键词】:闽南方言 声母 文白异读 历史层次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9
  • 1.1 闽南方言简介9-11
  • 1.1.1 形成时间9-10
  • 1.1.2 形成来源10
  • 1.1.3 语言接触10-11
  • 1.2 闽南方言及声母研究现状11-15
  • 1.2.1 方言韵书及方言韵书的研究11-12
  • 1.2.2 外籍人士的闽南方言研究12-13
  • 1.2.3 现代的闽南方言研究13-14
  • 1.2.4 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研究14-15
  • 1.3 研究对象15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5-16
  • 1.5 本文的音标与用字16-19
  • 1.5.1 元音、辅音声调符号16-17
  • 1.5.2 用字及语料17-19
  • 二、五个闽南方言点概况及音系对比19-27
  • 2.1 五地地理概况及音系简介19-22
  • 2.1.1 厦门地理概况及音系简介19-20
  • 2.1.2 漳州地理概况及音系简介20
  • 2.1.3 泉州地理概况及音系简介20-21
  • 2.1.4 龙岩地理概况及音系简介21
  • 2.1.5 大田地理概况及音系简介21-22
  • 2.2 五地音系对比22-27
  • 2.2.1 声母对比22-23
  • 2.2.2 韵母对比23-25
  • 2.2.3 声调对比25-27
  • 三、五地声母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27-55
  • 3.1 文白异读27
  • 3.2 五地古全浊声母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27-32
  • 3.2.1 古全浊声母今读类型27-31
  • 3.2.2 古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不送气的历史层次31-32
  • 3.2.3 本节小结32
  • 3.3 五地精庄章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32-37
  • 3.3.1 精、清、庄、初、章、昌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32-34
  • 3.3.2 从、崇、船母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34
  • 3.3.3 心、邪、生、书、禅母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34-37
  • 3.3.4 本节小结37
  • 3.4 五地知端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37-40
  • 3.4.1 知端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37-39
  • 3.4.2 闽方言知端分合类型浅析39-40
  • 3.4.3 本节小结40
  • 3.5 五地帮非今读类型和历史层次40-44
  • 3.5.1 帮组今读类型和历史层次40-42
  • 3.5.2 非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42-43
  • 3.5.3 其他方言非组白读为重唇音的情况43-44
  • 3.5.4 本节小结44
  • 3.6 五地泥来日母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44-48
  • 3.6.1 泥来组今读类型44-45
  • 3.6.2 泥来合流现象浅析45
  • 3.6.3 日母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45-47
  • 3.6.4 本节小结47-48
  • 3.7 五地见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48-50
  • 3.7.1 见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48-49
  • 3.7.2 疑母和影母对立现象浅析49-50
  • 3.7.3 本节小结50
  • 3.8 五地晓组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50-53
  • 3.8.1 晓组文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50-51
  • 3.8.2 晓组白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51-52
  • 3.8.3 本节小结52-53
  • 3.9 五地喻四今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53-55
  • 3.9.1 喻四文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53
  • 3.9.2 喻四白读类型及其历史层次53-54
  • 3.9.3 本节小结54-55
  • 四、本文总结55-57
  • 4.1 各章回顾55
  • 4.2 从历史层次看闽南方言声母系统多元性55-57
  • 4.2.1 存古层次55-56
  • 4.2.2 新兴层次56
  • 4.2.3 新旧交融56-57
  • 参考文献及注释57-59
  • 致谢59-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设;闽南方言四种研究成果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嘉星;印尼、新、马闽南方言文献述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洪振天;;试谈闽南方言中词的重迭[J];东南传播;2006年08期

4 洪振天;;闽南方言中的特殊词汇[J];东南传播;2006年12期

5 李绍群;;闽南方言词典的创新之作——评《闽南方言大词典》[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6 马重奇;张凡;;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7 王树瑛;;闽南方言中的“有-无”句[J];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梓生;;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J];东南传播;2007年12期

9 林华东;;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林宝卿《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评析[J];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02期

10 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J];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嘉星;;西洋传教士闽南方言研究述略[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马重奇;;专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内容简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嘉星;;新、马、泰闽南方言文献知见录[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外来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双一;;闽南方言在台湾文学中的应用[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6 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7 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国学素养[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郭锦飙;;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议略[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张嘉星;;西方传教士与闽南方言辞书[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吕良弼;;闽南方言生态环境探析——以石狮市为例[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芬 邓娜;拯救闽南方言童谣[N];闽南日报;2007年

2 李竹深;闽南方言用字之我见[N];闽南日报;2008年

3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4 周长楫 厦门大学;闽南方言: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竹深;蝙蝠[N];闽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郑娜;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之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陈冬;弘扬闽南文化 加强两岸交流[N];厦门日报;2008年

8 李竹深;幝〖TPMNRB20090727B02200BT〗〖TPMNRB20090727B02201BT〗[N];闽南日报;2009年

9 董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博导);瑕不掩瑜的优秀辞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极富创新性的方言词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晓萍;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所撰福建闽南方言文献语音和词汇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力兰;闽南方言用字初探[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丽霞;泉州地区闽南方言连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静芬;闽南方言的历史比较及语音构拟[D];北京大学;2013年

4 郑芸;粤北的一个闽南方言岛——韶关市仁化县长沙背话[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陶佳;江苏宜兴丁蜀镇上坝村闽南方言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吴秀菊;闽南方言区语文教学特殊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美华;闽南方言声母历史层次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8 林艳;平潭闽南方言岛亲属称谓排行[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曾蓉蓉;浙南洞头闽南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林如意;浙南闽南方言语汇研究[D];温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22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22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