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死”作补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6:00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死”作补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句法结构 “死” 结果补语 程度补语


【摘要】:“死”作补语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句法功能,而由于“死”作补语时语义虚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未虚化、基本虚化和虚化三种类型。因为语义的不同,“死”在现代汉语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结果补语,表示生命消失,如:“打死了”“烧死了”等等;一类是作程度补语,表示极限程度。如“后悔死了”“难看死了”等等。本文以“死”作这两类补语时的三种语义情况为研究对象,详尽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其中心语类型。 首先,本文从语义的虚化角度出发,对“死”作补语的不同语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死1”表示“生命消失”作结果补语;“死2”表示“不灵活,死板”也同样作结果补语;“死。”表示“极度”,作程度补语。本文还从隐喻理论和社会平均值角度出发,总结出了“死”作补语结构的引申义和程度义的来源。 然后,本文考察了“死”作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时中心语的语义特征,详尽列出能够出现在“死”前作中心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类型。 最后,本文揭示了“死”在作补语时的不同分布情况,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究“死”作补语的句法环境、否定形式和能够出现的句式情况。从主观情感和主观视角入手,分析了“死”作程度补语结构在主观性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句法结构 “死” 结果补语 程度补语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4
  • 0.1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7
  • 0.2 研究现状、方法和理论基础7-13
  • 0.2.1 研究现状7-12
  • 0.2.2 研究方法12
  • 0.2.3 理论基础12-13
  • 0.3 语料来源13-14
  • 第一章 现代汉语“死”作补语的语义类别14-27
  • 1.1 “死”作补语的语义分类14-17
  • 1.1.1 “死”的意义为失去生命14-15
  • 1.1.2 “死”的意义为“不灵活”“死板”15-16
  • 1.1.3 “死”的意义为“极度”“非常”16-17
  • 1.2 “死”作补语的语义虚化来源17-23
  • 1.2.1 “死”的意义为“不灵活”“死板”来源17-18
  • 1.2.2 “死”的意义为“极度”“非常”来源18-23
  • 1.3 “死”作补语的语义指向23-27
  • 1.3.1 “死”充当基本义的结果补语带宾语情况及语义指向23-24
  • 1.3.2 “死”充当半虚化义的结果补语带宾语情况及语义指向24-25
  • 1.3.3 “死”充虚化义的程度补语语义指向25-27
  • 第二章 现代汉语“死”作补语的中心语类别27-35
  • 2.1 “死”作结果补语的中心语语义特征27-29
  • 2.1.1 意义为失去生命的结果补语中心语语义特征27-29
  • 2.1.2 意义为“不灵活”“死板”结果补语中心语语义特征29
  • 2.2 “死”作程度补语的中心语特征29-35
  • 2.2.1 动词中心语30-32
  • 2.2.2 形容词中心语32-35
  • 第三章 现代汉语“死”作补语的特点35-43
  • 3.1 “死”作结果补语结构的语法特点35-39
  • 3.1.1 “死”作结果补语的否定35-36
  • 3.1.2 “死”作结果补语适用的句式36-39
  • 3.2 “死”作程度补语结构的语法特点39-40
  • 3.2.1 “死”作程度补语的否定39-40
  • 3.2.2 “死”作程度补语出现的句法位置40
  • 3.3 “死”作程度补语的主观性表达40-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柳丹丹;;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4 吴长安;口语句式“W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1期

5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6 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7 邱冬梅;口语中普遍而又特殊的补语类型——感受程度补语[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10期

8 徐银;;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形(动)死我了”句式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积家;陆爱桃;;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赵新;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927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27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